月轮隐东峰,奇彩在南岭。
北崖草木多,苍茫映光景。
玉盘忽微露,银浪泻千顷。
岩谷散陆离,万象杂形影。
不辞三更露,冒此白发顶。
老筇无前游,危处有新警。
涧光如翻鹤,变态发遥境。
回首房州城,山中夜何永。
陈与义(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一一一三)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宣和四年(一一二二)擢太学博士、着作佐郎(《容斋四笔》卷一四)。谪监陈留酒税。南渡后,避乱襄汉湖湘。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召爲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改礼部。四年,出知湖州。五年,召爲给事中(宋《嘉泰吴兴志》卷一四)。以病告,提举江州太平观。復爲中书舍人。六年,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爲参知政事。八年,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因病,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卒,年四十九(《紫微集》卷三五《陈公资政墓志铭》)。有《简斋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传世。《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陈与义诗,以元刻《增广笺注简斋诗集》(此本爲瞿氏铁琴铜剑楼旧藏,《四部丛刊》据以影印,旧说宋刻,藏北京图书馆)及元抄《简斋外集》爲底本。校以日本翻刻明嘉靖朝鲜本《须溪先生评点简斋诗集》(简称须溪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简斋集》(简称四库本)等。编爲三十一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十七日夜咏月》是宋代陈与义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月轮隐东峰,
奇彩在南岭。
北崖草木多,
苍茫映光景。
玉盘忽微露,
银浪泻千顷。
岩谷散陆离,
万象杂形影。
不辞三更露,
冒此白发顶。
老筇无前游,
危处有新警。
涧光如翻鹤,
变态发遥境。
回首房州城,
山中夜何永。
诗意:
这首诗以描述夜晚观赏月亮的景象为主题。作者描绘了月亮隐没在东峰之后,南岭上出现了奇特的光彩。北崖上的草木丰茂,将广袤苍茫的光景映照得分外美丽。月亮像一个玉盘,突然微微露出,银色的波浪倾泻而下,岩谷中散落着各种形状和影像。作者不顾三更的露水,冒着白发的风险,来欣赏这美景。他已经年老,没有前去游览的能力,但在这危险的地方,他却有了新的警觉和感悟。涧谷的光芒犹如翻飞的仙鹤,给遥远的境界带来了奇特的变化。最后,作者回首房州城,思考山中的夜晚是如何长久存在的。
赏析:
《十七日夜咏月》以其独特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深情追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形容词,将夜晚的月亮和山景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对月亮和景物的细致观察,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景观的敬畏和赞美之情。他不辞劳苦,顶着岁月的痕迹,仍然热爱并不断追求美的体验。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时光流转和生命脆弱性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旅程中新的感悟和警觉的展望。整首诗以清新、幽静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壮丽的夜景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独树倚亭新月入,城墙四面锁山多。去年今夜还来此,坐见西风袅鹊窠。
朱帘乍卷层烟起。露华深浅初疑洗。困倚玉阑风。绮罗知几重。向人如有意。不醉何时醉。便得一枝红。犹胜两鬓空。
月斜孤馆傍村行,野店高低带古城。篱上晓花斋后落,井边秋叶社前生。饥乌索哺随雏叫,乳牸慵归望犊鸣。荒草连天风动地,不知谁学武侯耕。
燕目未归马未角,卞子抱玉无两脚。孤城食尽兵未却,度笮中怀挂一索。我辈於此酒宜酌,百岁千秋奈何乐。
寇叔情何厚,邮筒数得书。前春应上冢,能访酒家无。
浅量能消酒几杯,争如俗子厌人来。明朝定到梅山下,不管梅花开未开。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