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将佳月,万里到此堂。
天游本无待,邂逅今夕凉。
北窗旧竹短,南窗新竹长。
此君本无心,风月不相忘。
道人方燕坐,万物凝清光。
不独揖霜雪,似闻笙鹤翔。
乃知一念静,可洗千劫忙。
明当携麯生,往问安心方。
陈与义(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一一一三)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宣和四年(一一二二)擢太学博士、着作佐郎(《容斋四笔》卷一四)。谪监陈留酒税。南渡后,避乱襄汉湖湘。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召爲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改礼部。四年,出知湖州。五年,召爲给事中(宋《嘉泰吴兴志》卷一四)。以病告,提举江州太平观。復爲中书舍人。六年,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爲参知政事。八年,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因病,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卒,年四十九(《紫微集》卷三五《陈公资政墓志铭》)。有《简斋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传世。《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陈与义诗,以元刻《增广笺注简斋诗集》(此本爲瞿氏铁琴铜剑楼旧藏,《四部丛刊》据以影印,旧说宋刻,藏北京图书馆)及元抄《简斋外集》爲底本。校以日本翻刻明嘉靖朝鲜本《须溪先生评点简斋诗集》(简称须溪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简斋集》(简称四库本)等。编爲三十一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题刘路宣义风月堂》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陈与义。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长风将佳月,万里到此堂。
天游本无待,邂逅今夕凉。
北窗旧竹短,南窗新竹长。
此君本无心,风月不相忘。
道人方燕坐,万物凝清光。
不独揖霜雪,似闻笙鹤翔。
乃知一念静,可洗千劫忙。
明当携麯生,往问安心方。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描绘风月之景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和心灵宁静的追求。
诗的开头,长风吹来了明亮的月光,跨越了千万里的距离,照亮了这座风月堂。长风和明亮的月光给人一种宁静、神秘和美丽的感觉。
接着,诗中提到“天游本无待”,意味着天地之间的美景并不需要等待,它们本就存在,只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欣赏。而此刻的邂逅,使得夜晚的凉意更加明显,也增添了一份别样的凄凉之感。
诗的下一部分描写了风月堂内的景象。北窗的竹子已经短了,而南窗的竹子却茂盛而长。这种对比暗示着时间的流转和变化,也隐喻了人生的起伏和不同阶段的经历。然而,尽管时间在流逝,作者却说“此君本无心,风月不相忘”,意味着作者对美景的感悟和追求并没有改变。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一位道士静坐观景的场景。道士的坐姿像燕子一样轻盈,万物都凝聚着清澈的光辉。这里的“揖霜雪”和“闻笙鹤翔”是对自然界中冬季的景象的隐喻,表达了作者凝视自然美景时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静心与宁静力量的思考。作者认为,只有心灵真正静下来,才能洗去千百世的纷扰和繁忙。并且,作者呼唤着他的朋友一同前往风月堂,探讨内心的安宁与宁静。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心灵宁静和追求真理的向往。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时间流转和人生经历的思考,以及对友谊和共同探索的呼唤。这首诗给人以清新、宁静而又深思的感觉,展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独特感悟。
情态云閒,身心月寒。鼻孔气出快,髑髅津沥乾。鳞龙游跃兮雨翻雷吼,鲲鹏变化兮海运风抟。
为齐臣子者,此日若无闻。独有王孙贾,能知慰倚门。
东望长安山复山,数峰还出两峰间。搅衣来即三年戌,引客聊为一日闲。身似暮云低更好,心如归鸟倦知还。圣朝倘得收遗物,叹息搔头鬓已斑。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选胜南郊结草堂,幽清绝似午桥庄。林鸠唤雨山光暝,畦稻舒花水气长。携酒秋清观纳稼,杖藜春晚看条桑。粢盛献享修祠罢,合族筵开乐未央。
珉玉玢幽,裹蹄精良。既刻厥文,亦铸之章。象德维河,至静而方。辅我光尧,万夺无疆。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