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岭郁丛丛,盘云气势雄。
纵横谁画笔,屈折自屏风。
倒树出断外,乱云生掩中。
无由更停马,此意恨如蓬。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稠桑见荆山》是宋代文同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稠桑见荆山,
Amidst lush mulberry trees, I see the Jing Mountain.
盘云气势雄。
Coiling clouds display a majestic scene.
纵横谁画笔,
Who can capture its grandeur with a brushstroke,
屈折自屏风。
As it twists and turns, hidden behind a folding screen.
倒树出断外,
Upside-down trees emerge from the broken landscape,
乱云生掩中。
Chaotic clouds conceal the central view.
无由更停马,
Unable to halt my horse's pace,
此意恨如蓬。
I'm filled with regret and longing.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山水景象。诗人通过描绘稠密的桑树和雄伟的荆山,以及盘旋的云雾,表达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和神秘。在这幅景象中,树木倒映在水中,云雾遮掩了山的轮廓,给人一种错综复杂、变幻无穷的感觉。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对美景的赞叹和向往,但也带有无奈和留恋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精确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观察和独特感受。诗中的稠桑和荆山是具体的形象,通过细腻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脉动。
诗人运用了倒树和乱云的形象,给整幅画面增添了一种独特的变化和流动感。倒树出断外,乱云生掩中,表达了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幻无常的敬畏之情。
最后两句"无由更停马,此意恨如蓬"表达了诗人在欣赏美景时的无法停留之感,意味着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此意恨如蓬,蓬草随风飘散,暗示着作者对美景的留恋和无奈。
整首诗词以写景为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美的追求。同时,诗中蕴含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思考,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对人生的意义有所思考。
草没孔明庐,尘流倚相书。家居四立壁,出驾独辕车。穷达本无择,死生良自如。镜湖三百里,处处侣禽鱼。
洪洞山前震鼙鼓,东家被杀西家虏。崔郎逃兵山更深,手引诸儿背驮母。须臾兵急行恐迟,月昏霜滑山险巇。大儿牵衣小儿哭,心在护母宁恋儿。仓皇弃儿巅岩里,永割慈情知必死。明朝邻里忽抱还,全家相看尽惊喜。我知此事由衷情,不有神护安能生。儿今拜父孙拜母,一家团栾居乐土。
寂寂柴门草色新,深深云树鸟啼春。夕阳西下东流急,不见沙头唤渡人。
秪个当时发一心,通天通地总渠临。芝兰玉树今争秀,岂但一枝生桂林。
醉伴腾腾白与刘,何朝何夕不同游。留连灯下明犹饮,断送尊前倒即休。催老莫嫌孙稚长,加年须喜鬓毛秋。教他伯道争存活,无子无孙亦白头。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