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杳堂何者,余常此养愚。
放身依曲几,忘虑若枯株。
庄老题书册,乔松列画图。
客来休见问,非尔识于于。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杳杳堂》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文同。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杳杳堂何者,余常此养愚。
放身依曲几,忘虑若枯株。
庄老题书册,乔松列画图。
客来休见问,非尔识于于。
诗意:
这座杳杳堂,我经常在这里修养愚昧。
身心放松地依偎在曲几上,忘却烦忧,就像一棵干枯的树。
庄子和老子的书籍贴在墙上,乔木参天,画作排列其中。
客人来了也不必多问,不是你能了解的。
赏析:
《杳杳堂》描述了一个安静、宁谧的场景,诗人在这个地方修养自己,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放松。诗中描述的"杳杳堂"可能指的是一个僻静的小屋,这个地方成为诗人远离尘嚣、世俗纷扰的避风港。诗人将自己的身心放松在曲几上,仿佛一棵干枯的树木,忘却了烦忧,达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状态。
诗中提到的庄子和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们的著作被贴在墙上,显示了诗人对于道家思想的崇敬和追求。乔松列画图,表明诗人在这个杳杳堂中,除了研读经书之外,还欣赏着自然界的美景,画作和诗歌互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美好的图景。
最后两句"客来休见问,非尔识于于"表达了诗人对于外界纷扰的拒绝。诗人希望在这个杳杳堂中保持宁静,不愿和客人过多交流,因为客人无法真正理解或感悟到这里的境界。
整首诗运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遥远而宁静的场景,通过对自然、哲学和内心状态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宁静与超脱的追求,以及对于外界纷扰的抗拒。这首诗词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和境界的深思,并呼吁人们在喧嚣的尘世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伐性无蛾眉,腐肠无旨酒,斋居亦得疾,果无第一手。才不如嵇康,疏嬾则过之;虽有绝交书,不作幽愤诗。
急隐归来趣转深,静中不放一尘侵。日长宴坐风敲竹,夜久澄心月满林。诗句每从佳境得,酒杯长为故人斟。时危莫用计然策,身在五湖空铸金。
业重多思算。岂悟爻和象。深谢风仙特地来,便把顽遇唤。忿怒常思难。性烛须教灿。真乐真欢散尽愁,师弟常为伴。
松上垂青蔓,蒲根泻碧反。高僧来不见,却返五峰前。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宫漏三声知半夜,好风凉月满松筠。此时闲坐寂无语,药树影中唯两人。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