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彴疏篱入野扃,竹烟松露满襟清。
奔湍激险飞寒响,弱蔓穿深挂晚英。
惜去更观曾画壁,记来重注旧题名。
门前便是红尘道,谁肯同过洗俗缨。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汉州王氏林亭》是宋代文同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相结合的画面。
中文译文:
短彴疏篱入野扃,
竹烟松露满襟清。
奔湍激险飞寒响,
弱蔓穿深挂晚英。
惜去更观曾画壁,
记来重注旧题名。
门前便是红尘道,
谁肯同过洗俗缨。
诗意:
诗词以一座名为“王氏林亭”的园林为背景,通过描绘这个景观来表达人生的哲理。诗人首先描绘了一条短彴穿过疏篱门进入野外,暗示人们进入了自然的境地。竹林的烟气和松树上的露水弥漫在空气中,使人心境清净。接着,诗人描述了奔流湍急的河水,传来寒冷的声响,表现了自然界的激烈与壮丽。最后,诗人描写了一根弱蔓,穿过深处并挂在花朵上,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色,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感悟。通过短彴、竹林、松露、湍流、蔓藤等形象的运用,诗人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和力量,以及其中蕴含的哲理。诗词中的红尘道意味着俗世的喧嚣和浮躁,而“洗俗缨”则寓意着超脱尘世的追求。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人生境界和对宁静清净的向往。
这首诗词结构简洁明快,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生动有力。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同时也引发人们对生命、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整首诗词意境深远,给人以启示和思索,展示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
移植自西南,色浅无媚质。不竞灼灼花,而效离离实。
连朝雨骤驱春去,瓦注盆倾。不记初春。润柳催花忒有情。春光解有重来日,宁耐休争。待得秋深。听你无聊点滴声。
朱门近在府园乐,杖屡过从跬步中。避暑连翩投辖宴,析酲萧洒满襟风。闲来高韵浑如鹤,醉里朱颜却变童。剪烛添香欢未极,但惊铜漏太匆匆。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三十六旬盈复缺,百年堪喜又堪伤。劝君莫惜登楼望,云放婵娟不久长。
头角未峥嵘,潜宫号水晶。游时虽逼窄,乐处在圆明。有火疑烧尾,无波可动情。一朝开混沌,变化趁雷轰。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