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于一丈素,写尽千里景。
云山杳杳已成秋,烟水漻漻方入暝。
君应无心得此画,我岂有言能尔咏。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晚秋烟波》是一首宋代文同所作的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直于一丈素,写尽千里景。
云山杳杳已成秋,烟水漻漻方入暝。
君应无心得此画,我岂有言能尔咏。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的是晚秋的景色。诗人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广袤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景致的赞美和感叹。他认为这样美好的景色应该是无心得到的,而他的言辞又无法完全表达出来。
赏析:
《晚秋烟波》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语言,展示了丰富的意境和情感。首句“直于一丈素,写尽千里景”以简短的文字揭示了广袤景色的壮丽和细腻,把读者带入了诗人的视角,感受着千里风光的美妙。接下来的两句“云山杳杳已成秋,烟水漻漻方入暝”通过运用暗示和比喻,描绘出秋天的气息和景色。云山遥遥,远处的山峦笼罩在薄雾之中,给人以朦胧的感觉,而烟水漻漻,水面上的烟雾也笼罩着河流,给人以宁静和祥和的感觉。整首诗给人以一种静谧的感觉,似乎可以感受到秋天的深沉和宁静。
最后两句“君应无心得此画,我岂有言能尔咏”则表达了诗人对这样美好景色的赞美和思考。他认为这样的景色是无心得到的,意味着只有真正专注于自然、超脱于尘世的人才能领略到这种美妙。而他自己也表示自己的言辞无法完全表达出这样的景色之美,显示出他对自己的诗词表达能力的谦逊和无奈。
《晚秋烟波》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诗人对自然景致的赞叹。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对自身表达能力的怀疑,给人一种深沉而静谧的感觉。这首诗词在描绘景色的同时,也通过景色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玉质孤高,天姿明慧。了无一点尘凡气。白莲空殿锁幽芳,亭亭独占秋光里。一切见闻,不可思议。我今有分亲瞻礼。愿垂方便济众生,他时同赴龙华会。
醉墨题窗侧暮鸦,蔓藤缘壁走青蛇。春深有燕捎飞蝶,日暮无人扫落花。
国工铸良剑,发白心志悴。晶荧淬敛余,干莫并犀利。入匣蛰虬龙,落手慑魑魅。卫身未足道,适用在一试。楼兰犹颉颃,顾汝岂虚器。
故家门地少相传,公独翘翘朝墨仙。五两诗章蔼天禄,看同勋业映青编。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吉文江水走玉虹,我家水西君水东。有时相思即命驾,连床夜雨听松风。中间薄宦各分散,南飞驾鹅北飞鴈。朝来驿骑打谯门,有客有客来相见。闻君携家入帝京,椎鼓发船天上行。也能枉辙九十里,来访江西道院僧。诗家两僊宿台省,红药苍苔紫薇影。若问山僧作麽生,日晏莺啼眠不醒。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