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溶水拍堤,了了花隔岸。
不著小桥通,令人方寸乱。
曾几(一○八五~一一六六),字吉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徽宗朝,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试使部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歷应天少尹。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提举淮东茶盐。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改提举湖北茶盐,徙广西运判,歷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会兄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逾月復广西转运副使,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侨居上饶七年,自号茶山居士。二十五年桧卒,起爲浙东提刑。明年改知台州。二十七年召对,授秘书少监,擢权礼部侍郎。以老请谢,提举洪州玉隆观。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以左通议大夫致仕。干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謚文清。有《经说》二十卷、文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茶山集》八卷。《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曾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武殿本),及《两宋名贤小集》所收《茶山集》(简称小集)、《瀛奎律髓》(简称律髓)。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过花桥》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曾几。以下是我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溶溶水拍堤,
了了花隔岸。
不着小桥通,
令人方寸乱。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花桥上行走时的景象和心情。诗人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景色,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花桥之上。首两句中,诗人描述了水面轻轻拍打着堤岸,花朵清晰地隔在了对岸,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然而,第三句中的“不著小桥通”表明,诗人无法通过这座小桥,无法与对岸的花朵相会。最后一句“令人方寸乱”则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困惑和迷茫。
整首诗以简短的篇幅传达了一种无奈和矛盾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感的对比,表达了一种心灵上的困扰和不安。诗中的花桥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无法逾越的界限。诗人通过描写自己无法跨越花桥的境遇,表达了一种对于人际沟通和理解的渴望,以及对于现实困境的无奈和迷茫。
这首诗词以简约而有力的语言,凝练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深意,思考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沟通,以及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迷茫。
伐性无蛾眉,腐肠无旨酒,斋居亦得疾,果无第一手。才不如嵇康,疏嬾则过之;虽有绝交书,不作幽愤诗。
急隐归来趣转深,静中不放一尘侵。日长宴坐风敲竹,夜久澄心月满林。诗句每从佳境得,酒杯长为故人斟。时危莫用计然策,身在五湖空铸金。
业重多思算。岂悟爻和象。深谢风仙特地来,便把顽遇唤。忿怒常思难。性烛须教灿。真乐真欢散尽愁,师弟常为伴。
松上垂青蔓,蒲根泻碧反。高僧来不见,却返五峰前。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宫漏三声知半夜,好风凉月满松筠。此时闲坐寂无语,药树影中唯两人。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