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发垂领白,尘埃迎面红。
相从林下寺,一洗水边风。
写物诗无敌,蠲愁酒有功。
夕阳应更好,可惜在城中。
曾几(一○八五~一一六六),字吉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徽宗朝,以兄弼恤恩授将仕郎。试使部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歷应天少尹。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提举淮东茶盐。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改提举湖北茶盐,徙广西运判,歷江西、浙西提刑。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会兄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逾月復广西转运副使,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侨居上饶七年,自号茶山居士。二十五年桧卒,起爲浙东提刑。明年改知台州。二十七年召对,授秘书少监,擢权礼部侍郎。以老请谢,提举洪州玉隆观。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以左通议大夫致仕。干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謚文清。有《经说》二十卷、文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茶山集》八卷。《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曾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武殿本),及《两宋名贤小集》所收《茶山集》(简称小集)、《瀛奎律髓》(简称律髓)。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这首诗词是宋代曾几创作的《次韵陈鲁山正字社日同游西湖》。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鬓发垂领白,尘埃迎面红。
相从林下寺,一洗水边风。
写物诗无敌,蠲愁酒有功。
夕阳应更好,可惜在城中。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与陈鲁山一同游览西湖的场景。作者以自己的形象开篇,描述自己的鬓发已经斑白,而尘埃飞扬的阳光照在脸上,显得有些红润。接下来,作者和陈鲁山相互陪伴,一同来到林荫下的寺庙,在水边洗去旅途的劳顿,感受清风拂面的畅快。
作者进一步表达了他对写物诗的自信,认为自己的写物诗无人能敌。他也提到了酒可以消愁,有一定的功效。最后,作者表示夕阳应该更加美好,但遗憾的是他们身处城市中,无法亲身体验到夕阳的美景。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描绘了作者与陈鲁山游览西湖的情景,展现了他们的闲适和愉悦。诗中的景物描写简练而生动,通过对鬓发的描绘和尘埃迎面而来的细节,营造出旅途劳顿和阳光明媚的感觉。
诗词中还融入了作者对自己写作的自信和对酒的赞美。作者自称写物诗无敌,展现了他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诗歌创作的自豪感。同时,他也提到了酒的消愁功效,表达了对酒的赞美和寄托了一些情感。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夕阳美景的向往,但同时也表达了他们身处城市中无法亲近大自然的遗憾之情。这种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城市环境的反思,增添了诗词的深意和情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与陈鲁山游览西湖的情景,同时表达了对自然和诗歌创作的热爱,以及对城市环境的思考和遗憾。
别后空相忆,无书直至今。频年千里客,多事半生心。卯酒欺人醉,春诗带病吟。倚栏政无绪,一鸟过花阴。
天清漏长霜泊泊,兰绿收荣桂膏涸。高楼云鬟弄婵娟,古瑟暗断秋风弦。玉关遥隔万里道,金刀不翦双泪泉。香囊火死香气少,向帷合眼何时晓。城乌作营啼野月,秦川少妇生离别。秋灯向壁掩洞房,良人此夜直明光。天河悠悠漏水长,南楼北斗两相当。
东邻有处子,文采何翩翩。高情薄世俗,入海求神仙。归来夸邻里,朱楼列绮筵。今日横波目,昔时流泪泉。
脱履坐明窗,偶至晴更适。池上风忽来,斜雨满高壁。深松含岁暮,幽鸟立昼寂。世故方未阑,焚香破今夕。
御风起帆如彍矢,不能万里犹千里。中流浪头屋高起,误入浅洲舟阁底。愚公不量欲移山,篙人伎穷客长叹。世言卒好好步难,何好一棹夷犹间。
昨遣长须借踏车,小池须水引鸣蛙。今朝一雨添新涨,便合翻泥种藕花。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