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篷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鹚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王禹偁(九五四~一○○一),字元之,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进士,授成武县主簿。雍熙元年(九八四),迁知长洲县。端拱元年(九八八)应中书试,擢直史馆。次年迁知制诰。淳化二年(九九一),爲徐铉辨诬,贬商州团练副使。五年,再知制诰。至道元年(九九五)兼翰林学士,坐谤讪罢知滁州,未几改扬州。真宗即位,復知制诰。咸平元年(九九八)预修《太祖实录》,直笔犯讳,降知黄州。四年移知蕲州,卒,年四十八。有《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二十卷(今残存卷六至卷十三等八卷)。《宋史》卷二九三有传。 王禹偁诗,前十一卷以《四部丛刊》影印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刊配吕无党钞本《小畜集》爲底本,校以清光绪会稽孙星华增刻本(简称孙本)、清干隆平阳赵熟典刻本(简称赵本)、上海涵芬楼影印江南图书馆藏经锄堂钞本(简称经锄堂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宋文鑑》等书引录。第十二卷以孙星华增刻本《小畜外集》爲底本,参校上海函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影宋写本(简称影宋本)、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简称清抄本)以及《山右石刻丛编》等书引录。第十三卷录集外诗及断句,其中《吴郡志》所收《赴长洲县作》三首,已合併编入《小畜集》同题诗中。又《小畜外集》卷六误收他人诗三首(其中二首爲杜甫诗),已删去。
《泛吴松江》是宋代诗人王禹偁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泛舟松江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
诗中描述了一位孤独的诗人乘船泛吴松江的情景。诗人坐在薄薄的苇篷下,阳光透过篷子的缝隙洒在船上,形成斜斜的光影。他独自吟唱了半天,却还未渡过江。唯有鹭鹚能够理解他的心意,时不时地翘起脚趾在船窗前与他对视。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诗人内心的孤独。苇篷的疏薄和斜阳的倾斜,给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感觉。诗人孤独地吟唱,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而鹭鹚的出现,象征着诗人与自然的交流和共鸣,它们翘起脚趾对视,似乎在传递一种默契和理解。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苇篷疏薄漏斜阳,
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鹚知我意,
时时翘足对船窗。
这首诗词的诗意在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情感,表达了对孤独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诗人在泛舟松江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和宁静,同时也感受到了内心的孤独和思考。他的吟唱和鹭鹚的对视,构成了一种与自然交流的场景,传递出一种默契和理解。
这首诗词的赏析在于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意境。诗人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如苇篷的疏薄、斜阳的倾斜,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宁静。同时,诗人的孤独和思考也通过吟唱和鹭鹚的对视得到了表达。整首诗词给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感觉,引发人们对自然和内心的思考和感悟。
别后空相忆,无书直至今。频年千里客,多事半生心。卯酒欺人醉,春诗带病吟。倚栏政无绪,一鸟过花阴。
天清漏长霜泊泊,兰绿收荣桂膏涸。高楼云鬟弄婵娟,古瑟暗断秋风弦。玉关遥隔万里道,金刀不翦双泪泉。香囊火死香气少,向帷合眼何时晓。城乌作营啼野月,秦川少妇生离别。秋灯向壁掩洞房,良人此夜直明光。天河悠悠漏水长,南楼北斗两相当。
东邻有处子,文采何翩翩。高情薄世俗,入海求神仙。归来夸邻里,朱楼列绮筵。今日横波目,昔时流泪泉。
脱履坐明窗,偶至晴更适。池上风忽来,斜雨满高壁。深松含岁暮,幽鸟立昼寂。世故方未阑,焚香破今夕。
御风起帆如彍矢,不能万里犹千里。中流浪头屋高起,误入浅洲舟阁底。愚公不量欲移山,篙人伎穷客长叹。世言卒好好步难,何好一棹夷犹间。
昨遣长须借踏车,小池须水引鸣蛙。今朝一雨添新涨,便合翻泥种藕花。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