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题琦公赞光堂》

山川固高深,不掩珠玉光。
道人觉物者,明明岂自藏。
奈何一世中,瞑醉不我臧。
收歛万古志,风雨一茅堂。
问之默不语,诗成兰蕙香。
山中多卉木,有待而芬芳。
自怜年少时,彻今昼公行。
虚空流水远,天外有鸶凰。
白发此种种,红尘谁茫茫。
嵩少今卜筑,因之归兴长。

作者介绍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爲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爲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着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復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爲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题琦公赞光堂》是宋代晁说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川固高深,不掩珠玉光。
道人觉物者,明明岂自藏。
奈何一世中,瞑醉不我臧。
收歛万古志,风雨一茅堂。
问之默不语,诗成兰蕙香。
山中多卉木,有待而芬芳。
自怜年少时,彻今昼公行。
虚空流水远,天外有鸶凰。
白发此种种,红尘谁茫茫。
嵩少今卜筑,因之归兴长。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晁说之对山川之高深和珍贵之光的赞美。他认为真正懂得欣赏自然之道的人,不会隐藏自己的见解和感悟。然而,在这个世界上,他感到自己被迷惑和困扰,无法达到内心的清明。尽管如此,他仍然坚守着自己对千古志向的追求,宛如风雨中的一座茅堂。他询问自己的内心,但没有得到答案,只有诗歌才能表达他内心的芬芳。他期待着山中的花木绽放,因为它们需要时间才能散发出芬芳。他自怜年少时的追求,至今仍然在公行中坚持。他感叹虚空中流淌的水流遥远,天空之外可能存在着神奇的鸶凰。他的头发已经斑白,红尘世界是如此辽阔无边。他决定在嵩山少林寺修建一座茅屋,因为这将成为他追求内心兴盛的归宿。

赏析:
这首诗词以山川之高深和珍贵之光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道的赞美和对内心追求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自己内心的反问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他对人生意义和追求的思考。诗中的茅堂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坚守和追求,而山中的花木则象征着希望和成长。诗人自怜年少时的追求,表达了他对自己坚持追求内心兴盛的决心。最后,诗人选择在嵩山少林寺修建茅屋,寄托了他对内心归宿的希望。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观和诗人内心的对话形式,展示了诗人对人生意义和追求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 《卜算子·感旧》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 《听妓洞云歌》

    嵇叔夜,鼓琴饮酒无闲暇。若使当时闻此歌,抛掷广陵都不藉。刘伯伦,虚生浪死过青春。一饮一硕犹自醉,无人为尔卜深尘。

  • 《蒋迈说易》

    新图别义初拈出,四座皆惊昔未闻。定是胸中通象数,或于梦里见羲文。向来夫子编三绝,近世名儒说七分。自笑腐生尊古注,可能挟册便从君。

  • 《秋日题仪真寓廨时秩满俟代》

    非崖非巅,壁立苍然。野花炯炯媚朝日,樛木缭绕栖寒烟。归乎归乎,幽深此便。居乎居乎,市声昼喧。纷去住于吾心,定取舍于吾言。竹色一轩秋雨后,荷花十里晚风前。锦城不似还家乐,独立津头欲间船。

  • 《清平乐》

    仙家庭院。红日看看晚。一朵梅花挨枕畔。玉指几回拈看。拥衾不比寻常。天涯无限思量。看了又还重嗅,分明不为清香。

  • 《赠王环中》

    丹霞不蹋长安道,生涯萧条破席帽。囊中收得劫初铃,夜静月明狮子吼。那伽定後一炉香,牛没马回观六道。耆域归来日未西,一锄识尽婆娑草。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