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睢阳学舍书怀》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作者介绍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孤,母改嫁长山朱姓,遂名朱说,入仕后始还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等十事。歷知睦、苏、饶、润、越、永兴、延、耀、庆、邠、邓、杭、青等州军。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謚文正。着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别集四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仲淹诗,以《四部丛刊》本爲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别集中重出诗两首,已予删除。另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作品评述

《睢阳学舍书怀》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离乡异地的心情和对文学的热爱。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白云无赖帝乡遥,
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
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
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
涧松何必怨山苗。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离乡之苦和对文学的热爱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在异乡的思乡之情和对文学创作的渴望。

首先,诗的开头描述了作者身处异乡的遥远感,白云无法回到故乡,离帝都的距离遥远。接着,作者提到汉苑,指的是古代帝王的园林,这里象征着文化和艺术的殿堂。然而,没有人能奏出洞箫的音乐,暗示着文学艺术的荣耀已经消逝。

接下来,诗中提到作者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尽管作者多次尝试,但他的才华还未得到应有的认可,他的歌声无法引来凤凰的回应。然而,尽管作者自认才华平平,但他仍然愿意写下一些小诗,赋予鹪鹩这种普通鸟类以诗意。

在第三和第四句中,作者表达了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知音的渴望。他希望能够与颜子一起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心情,颜子是一个传世的文学家,代表了高尚的文化品味。然而,作者的琴声却只能遇到钟君这样的平庸之辈,他们对文学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欣赏,这让作者感到悲伤和失望。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文化的坚守和对未来的希望。作者希望即使天下文化逐渐衰落,他仍然能够保持自己的文化修养,不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受到侵蚀。涧松和山苗分别象征着自然和文化,作者希望即使面临困境,他也不会怨恨自然和文化的存在。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展现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对文学的热爱,表达了他对文化的坚守和对未来的希望。通过描绘自己的心情和对文学的追求,作者表达了对高尚文化的向往和对平庸现实的反思。

  •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蜀道有错喜欢铺,在大散关上。)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扶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 《过李山人居》

    数椽竹屋傍秋江,屋外疏篱隔柳樁。客至旋分垂钓石,雨来自掩读书窗。痴儿弄镜时翻背,小妇弹筝不识腔。自古渔樵有遗逸,未应只说鹿门庞。

  •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 其五》

    穆穆惠风。扇彼轻尘。奕奕素波。转此游鳞。伊我之劳。有怀遐人。寤言永思。寔钟所亲。

  • 《山居即事》

    何处成吾道,深居绝送迎。竹扉常昼掩,野径得闲行。万壑树声满,千岩暑气清。相看两不厌,天际一山横。

  • 《瀼溪书堂》

    元子溪曰瀼,诗传到于今。此俗良易化,不欺顾相饮。庐山我久爱,买田山之阴。田间有流水,清泚出山心。山心无尘土,白石磷磷沈。潺湲来数里,到此始澄深。有龙不可测,岸木寒森森。书堂构其上,隐几看云岑。倚梧或欹枕,风月盈中襟。或吟或冥默,或酒或鸣琴。数十黄卷轴,圣贤

  • 《泛青苕(正月十四日与公择吴兴泛舟)》

    绿净无痕,过晓霁清苕,镜里游人。红柱巧,彩船稳,当筵主、秘馆词臣。吴娃劝饮韩娥唱,竞艳容、左右皆春。学为行雨,傍画桨,从教水溅罗裙。溪烟混月黄昏。渐楼台上下,火影星分。飞槛倚,斗牛近,响箫鼓、远破重云、归轩未至千家待,掩半妆、翠箔朱门。衣香拂面,扶醉卸簪花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