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树桓司马,五柳陶征君。
微木何足道,所叹此两人。
一埋柴桑骨,一为九锡臣。
荣辱俱已矣。
芳秽万世闻。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感怀》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张耒。这首诗词描述了两位历史上的人物,他们分别是桓司马和陶征君。诗中提到了枯树,微小的木头,以及这两个人物的境遇。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枯树桓司马,五柳陶征君。
微木何足道,所叹此两人。
一埋柴桑骨,一为九锡臣。
荣辱俱已矣,芳秽万世闻。
诗词的诗意是表达了作者对桓司马和陶征君的感慨和思考。桓司马和陶征君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他们的境遇都非常不同。桓司马被埋葬在柴桑,而陶征君则成为了九锡臣,即受到皇帝赐予九种特殊待遇的臣子。诗中的枯树和微小的木头象征着他们的不同命运和地位。
诗词的赏析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诗人通过对比桓司马和陶征君的命运,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慨。其次,诗中的荣辱和芳秽的对比,暗示了人生的荣辱是无法避免的,而且会被后人所传颂。最后,诗词中运用了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通过对细微之处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洞察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两位历史人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以及对历史的感慨。同时,诗词运用了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