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自汶阳至郓》

渺渺中原道,劳生叹百非。
风雨吹打人,泥泞飞上衣。
目力去天短,心事与时违。
夫子昔相鲁,侵疆自齐归。

作者介绍

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初名云孙,字天祥,后以字爲名,改字履善,中举后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开庆元年(一二五九)爲宁海军节度判官。景定二年(一二六一)除秘书正字,累迁着作佐郎兼刑部郎官。以上疏劾董宋臣,出知瑞州。五年,迁江西提刑。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召除尚右郎官。五年,知宁国府。六年,召除军器监兼学士院权直,以忤贾似道,罢。九年,起爲湖南提刑。十年,改知赣州。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元兵渡江,应诏勤王,除枢密副都承旨,浙西江东制置大使兼江西安抚大使。二年,除右丞相、枢密使,诣元军议和,被拘。押至镇江,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同年五月,端宗继位,改元景炎,召赴福州,拜右丞相、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兵周旋于汀州、漳州一带。景炎二年,败于空坑,出南岭。三年,授少保、信国公,移屯海丰,军溃被执北行,在道绝食八日不死。拘燕三年,终不屈。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遇害。着作遭难后散佚,元元贞、大德间其乡人辑编爲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明初重加编次爲诗文十七卷,另有《指南录》、《指南后录》、《集杜诗》等传世。事见本集卷一七《文山纪年录》,《宋史》卷四一八有传。 文天祥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张元喻刻《文山先生全集》爲底本,校以明景泰六年韩雍刻《文山先生文集》(简称韩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文山集》(简称四库本)。《集杜诗》各本诗句诗题都有舛误夺漏,酌据《杜少陵集》(简称杜集)订补。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自汶阳至郓》是宋代文天祥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自汶阳到郓城的旅途中所见所感,表达了对生活困苦和时代不公的感叹。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渺渺中原道,劳生叹百非。
风雨吹打人,泥泞飞上衣。
目力去天短,心事与时违。
夫子昔相鲁,侵疆自齐归。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物和个人经历为背景,通过描绘旅途中的困苦和不幸,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痛苦和对时代的不满。

诗的开头,作者用“渺渺中原道”来形容自己所处的旷远而辽阔的中原大地,暗示了他的旅途漫长而艰难。接着,他表达了对生活的不满和无奈,称“劳生叹百非”,意味着他对百般困苦的感叹。

接下来的两句“风雨吹打人,泥泞飞上衣”,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遭受的风雨侵袭和泥泞的困扰,形象地展示了他所经历的艰辛和不幸。

接着,作者写道“目力去天短,心事与时违”,表达了他对自身能力的限制和对心愿与现实不符的遗憾。这句诗意味着作者的视野受限,心中的愿望与现实的差距。

最后两句“夫子昔相鲁,侵疆自齐归”,提到了古代圣贤孔子曾经在鲁国辗转流亡,最终回到了齐国。这句话暗示了作者对自己的处境的反思,他可能希望自己也能够像孔子一样,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摆脱困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旅途中的困苦和不幸,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痛苦和对时代的不满。同时,通过引用孔子的例子,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处境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夏日蒲津寺居二首》

    日日闲车马,谁来访此身。一门兼鹤静,四院与僧邻。雨室墙穿溜,风窗笔染尘。空馀气长在,天子用平人。故国有如梦,省来长远游。清晨起闲院,疏雨似深秋。宿寝书棱叠,行吟杖迹稠。天晴岂能出,春暖未更裘。

  • 《龙潭寺》

    欲觅龙潭何处是,青山影里见浮图。红蕖映日真花藏,碧水涵天莹玉壶。已放源流通北海,未饶风物说西湖。待中庵外多闲地,容我他年卜筑无。

  • 《答龚炳泽卿》

    之子违离久,前宵梦见之。秋蛇开侧理,晓鹊啅疎篱。歆秀何时改,郊痒更问为。有言今赘矣,暗里自应知。

  • 《和颜长官百咏·渔父》

    推起篷窗抱月眠,三三两两柳边船。不须听说文王事,孤负渔竿八十年。

  • 《灵谷》

    灵谷神仙宅,言归肆目新。山光远如画,秋色老于人。世俗棋争劫,人心海变尘。功成思范蠡,湖上一间身。

  • 《舍北闲望作六字绝句》

    潘岳一篇秋兴,李成八幅寒林。舍北偶然倚杖,尽见古人用心。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