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淮海闲居草,偶遣儿童次第成。
方愧贫家矜敝帚,忽蒙邻壁借余明。
文昌但愿花前老,张翰何须身後名。
移病阖门参拜阻,卧听车马去来声。
秦观(一○四九~一一○○),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神宗元丰八年(一○八五)进士,授蔡州教授。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以荐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试,未第。五年,召爲祕书省校对黄本书籍(《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四三)。六年,迁正字(同上书卷四六二),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出爲杭州通判,道贬处州监盐酒税。三年,削秩徙郴州。四年,编管横州。元符元年(一○九八),除名,移雷州(同上书卷五○二)。三年,放还,至藤州卒,年五十二。有《淮海集》四十卷,《后集》六卷,《长短句》三卷。事见《秦观词年表》(《淮海居士长短句》附录二),《宋史》卷四四四有传。秦观诗,以宋干道高邮军学刻《淮海集》(藏日本内阁文库)爲底本,原集唱和诗多误入他人之作。参校宋干道高邮军学刻、绍熙谢雩修补本(简称谢本,藏北京图书馆,残存二至十一卷,四十卷,后集一至四卷)、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旧藏眉山文中刻《淮海闲居集》(简称文本,藏北京图书馆)、明鄂州张綖刻本(简称张本)、清高邮王敬之刻本(简称王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六卷。
这首诗词是宋代秦观所作,题为《次韵答裴仲谟》。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十年淮海闲居草,
偶遣儿童次第成。
方愧贫家矜敝帚,
忽蒙邻壁借余明。
文昌但愿花前老,
张翰何须身後名。
移病阖门参拜阻,
卧听车马去来声。
译文:
在淮海度过了十年的闲居生活,
偶尔让儿童按顺序成长。
我感到惭愧,因为我家贫穷,只能矜持使用破旧的帚子,
却突然得到邻壁借来的余明(指墨水)。
文昌(指文彦博)只愿意在花前变老,
张翰(指张载)又何必追求身后的名声。
由于疾病,我无法外出参拜,只能闭门卧听车马来往的声音。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秦观深居简出、过着平凡生活的心境。他在淮海度过了十年的宁静时光,看着自己的儿童逐渐成长。尽管生活贫寒,只能使用破旧的帚子,但他却突然得到邻居借来的笔墨,使他愧疚又感激。
在诗中,作者提到了文昌和张翰,他们分别代表了文学和政治的成就。文昌只希望在花前静静变老,不追求后世的名声。而张翰则提醒了作者,不必过于追求功名利禄,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名利。作者由于疾病,无法外出,只能卧床听着车马的来往声,感受世事的变迁。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描述自己的生活琐事和身体的困病,秦观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体悟和对名利的淡漠态度。
诗中运用了对比和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贫寒与邻居的善意相对照,突出了人情温暖的一面。文昌和张翰的对比也凸显了追求内心真正追求的价值与追逐外在名利的区别。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的境界,作者希望过着宁静的晚年生活,不被功名所累,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
总体来说,该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领悟和对名利追求的反思,同时展现了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鲲鹏振翼初九万,楩楠归根终数寸。稚须有发老有收,养之各要适欺发。三儿读书翁卧听,生涯固有何所营。功名羞从奇道取,文学厌与今人争。谁揭此斋函二意,翁养其恬儿养锐。今虽异养后同功,一本庄椿三郄桂。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三月三日天气新,著处繁华矜是日。明日萧条尽醉醒,碧窗宿雾蒙蒙湿。南极老人自有星,挂君高堂之素壁。仙人玉女回云车,万草千花动凝碧。奇祥异瑞争来送,麟角凤嘴世莫识。酒肉如山又一时,满堂宾客皆叹息。正是江南好风景,苑中万物生颜色。遮莫邻鸡下五更,且将款曲终今夕。
绿水缬清波。青山绣芳质。落景皎晚阴。残花绮余日。白沙澹无际。青山眇如一。伤此物运移。惆怅望还律。白水田外明。孤岭松上出。即趣佳可淹。淹留非下秩。
任君北方来,手出《邠州碑》。为是鲁公写,遗我我不辞。鲁公实豪杰,慷慨忠义姿。忆在天宝末,变起渔阳师。猛士不敢当,儒生横义旗。感激数十郡,连衡斗羌夷。新造势尚弱,胡马力未衰。用兵竟不胜,叹息真数奇。杲兄死常山,烈士泪满颐。鲁公不死敌,天下皆熙熙。奈何不爱死,
促促为物役,区区迫世情。但嗟束缚急,未觉章绶荣。奈此两鬓白,顾无一廛耕。所求亦云几,脱粟与藜羹。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