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淮旷望,迥潇洒、绝纤尘,爱清景风蛩。
吟鞭醉帽,时度疏林,秋来政情味淡。
更一重烟水一重云,千古行人旧恨,尽应分付今人。
渔村。
望断衡门。
芦荻浦、雁先闻。
对触目凄凉,红凋岸蓼,翠减汀萍,凭高正千嶂黯。
便无情到此也销魂。
江月知人念远,上楼来照黄昏。
秦观(一○四九~一一○○),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神宗元丰八年(一○八五)进士,授蔡州教授。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以荐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试,未第。五年,召爲祕书省校对黄本书籍(《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四三)。六年,迁正字(同上书卷四六二),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出爲杭州通判,道贬处州监盐酒税。三年,削秩徙郴州。四年,编管横州。元符元年(一○九八),除名,移雷州(同上书卷五○二)。三年,放还,至藤州卒,年五十二。有《淮海集》四十卷,《后集》六卷,《长短句》三卷。事见《秦观词年表》(《淮海居士长短句》附录二),《宋史》卷四四四有传。秦观诗,以宋干道高邮军学刻《淮海集》(藏日本内阁文库)爲底本,原集唱和诗多误入他人之作。参校宋干道高邮军学刻、绍熙谢雩修补本(简称谢本,藏北京图书馆,残存二至十一卷,四十卷,后集一至四卷)、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旧藏眉山文中刻《淮海闲居集》(简称文本,藏北京图书馆)、明鄂州张綖刻本(简称张本)、清高邮王敬之刻本(简称王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六卷。
诗词:《木兰花慢·过秦淮旷望》
作者:秦观(宋代)
过秦淮旷望,迥潇洒、绝纤尘,
爱清景风蛩。
吟鞭醉帽,时度疏林,
秋来政情味淡。
更一重烟水一重云,
千古行人旧恨,
尽应分付今人。
渔村。望断衡门。
芦荻浦、雁先闻。
对触目凄凉,红凋岸蓼,
翠减汀萍,凭高正千嶂黯。
便无情到此也销魂。
江月知人念远,上楼来照黄昏。
中文译文:
穿过秦淮河,广阔的远望,高超自然,超脱尘俗,
心爱清新景色中的风声蛩鸣。
吟咏马鞭,戴着醉帽,时常穿越稀疏的树林,
秋天来临时,政治风气变得淡漠。
一重又一重的烟雾和云彩,
千年来行走于此的人们留下的旧恨,
都应该告诉现在的人们。
渔村。望见衡门已经断裂。
芦苇和荻花的浦口,候鸟先飞来。
对着这触目凄凉的景象,红色凋谢的河岸,翠绿减少的汀萍,
站在高处眺望,千嶂山脉阴暗。
到了这里,心中的情感也消磨殆尽。
江上的月亮知道人们的思念遥远,
它上升到楼顶,照亮黄昏时分。
诗意和赏析:
《木兰花慢·过秦淮旷望》是宋代秦观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人以秋天过秦淮河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凄凉而优美的画面。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摹,表达了诗人对清新自然之美的喜爱和对政治世态的淡漠感受。
诗词开篇,诗人以高超自然的姿态,远离尘世的喧嚣,独自穿越秦淮河,远望广阔的风景。他对清新景色中风声蛩鸣的喜爱表现出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诗的第二节,诗人描绘了秋天来临时政治风气的淡漠。他骑着马,吟咏着诗歌,穿越稀疏的树林,感叹着秋天带来的政治冷漠和味道的淡薄。
接下来的几节,诗人以一重又一重的烟雾和云彩来暗示千年来行走于此的人们留下的旧恨,表达了对历史沉淀的思考和对历史人物的思念之情。他希望这些旧恨和历史的教训能够传承给现在的人们。
最后几节,诗人描绘了渔村的景象,衡门已经断裂,芦苇和荻花的浦口是候鸟飞来的先驱。诗人以凄凉的景象,如红色凋谢的河岸、翠绿减少的汀萍,以及阴暗的千嶂山脉,表达了一种无情的消磨和销魂的感受。
整首诗以秋天的秦淮河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清新自然之美的喜爱、对政治世态的淡漠以及对历史传承和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宋代诗词的独特韵味和秦观的才华横溢。
这首诗词给人一种凄凉而优美的感觉,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事纷扰的超然态度。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对历史和传承的思考,使整首诗词更具深意和内涵。
情态云閒,身心月寒。鼻孔气出快,髑髅津沥乾。鳞龙游跃兮雨翻雷吼,鲲鹏变化兮海运风抟。
为齐臣子者,此日若无闻。独有王孙贾,能知慰倚门。
东望长安山复山,数峰还出两峰间。搅衣来即三年戌,引客聊为一日闲。身似暮云低更好,心如归鸟倦知还。圣朝倘得收遗物,叹息搔头鬓已斑。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选胜南郊结草堂,幽清绝似午桥庄。林鸠唤雨山光暝,畦稻舒花水气长。携酒秋清观纳稼,杖藜春晚看条桑。粢盛献享修祠罢,合族筵开乐未央。
珉玉玢幽,裹蹄精良。既刻厥文,亦铸之章。象德维河,至静而方。辅我光尧,万夺无疆。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