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五不去国,金陵深惧君。
校存知必毁,书在已如焚。
自是清流祸,非干比党分。
归欤虽幸矣,恨未效朱云。
《五言》
郑五不去国,
金陵深惧君。
校存知必毁,
书在已如焚。
自是清流祸,
非干比党分。
归欤虽幸矣,
恨未效朱云。
中文译文:
郑五不离开故国,
金陵深为君担忧。
考试成绩保留下来却注定会被毁灭,
书本就像已经焚毁一样。
这是纯洁者的不幸,
与权势派系的斗争无关。
回到家园虽然是幸运的,
但我懊悔未能效仿朱云。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名叫郑五的人的遭遇和内心矛盾。郑五不愿离开自己的故国,但他在金陵(指南京)深感担忧。诗人通过描写郑五的命运,抒发了自己对清流士人的困境和内心的痛楚。
郑五是一个清流士人,他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愿意随波逐流,离开自己的故土。然而,金陵的环境对他来说却是危险的,他感到深深的忧虑。这里的金陵可以理解为世俗权力的象征,而郑五代表了纯正的文人。
诗中提到的"校存知必毁"意味着他的考试成绩被保留下来,但注定会被毁灭。这可能暗示着郑五的才华和能力无法在权力体系中得到认可和发展。"书在已如焚"表达了他的书籍被烧毁的悲愤之情,这也可以理解为他的思想和理念受到排斥和压制。
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诗人对清流士人命运的思考。清流士人往往在权力斗争中遭遇不幸,这是因为他们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愿与权势派系妥协。诗中提到的"非干比党分"意味着他们与政治派系没有关联,他们受到了清流士人的祸害。
最后两句表达了郑五对于回归故乡的幸运与懊悔。虽然回到家园是一种幸运,但他仍然懊悔自己未能像朱云(即朱熹,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那样取得更大的成就。这种懊悔暗示了诗人对自己的不满和对理想境遇的思考。
这首诗词通过郑五的遭遇,抒发了诗人对清流士人命运的忧虑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它揭示了权力与理想的冲突,表达了清流士人在权谋之中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彰显了诗人对于追求理想的坚守和对未来的期许。
龙跳虎卧王右军,蚕头隼尾始逼真。不恨臣无二人法,但恨二人不似臣。
豺狼当路,无地游从。
泰伯封疆四望宽,胜将吴越旧书观。苧罗山下春才到,麋鹿台边沼已寒。不有采香专怙宠,可能尝胆便除残。今年木德临心宿,重见家家衽席安。
道义曾无间,因依遂有连。旋闻新雨露,亟返旧林泉。父老门庭下,儿孙几杖前。不令成比段,泣涕问苍天。
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腕摇金钏响,步转玉环鸣。纤腰宜宝袜,红衫艳织成。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腰轻。
历遍崔嵬又涉川,菊秋还见早梅天。重来槁顶惟添老,屡对青山似有缘。携友拟为深谷隐,有僧可问小乘禅。临风却忆南塘老,便脱芒鞋棹去船。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