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迟帘影映清宵,日照池塘冻欲消。
公主梅花先傅额,美人杨柳未垂腰。
纱窗绣冷留余线,绮阁香浓绕画绡。
试问待儿芳草色,阶前曾长翠云条?
叶小鸾(1616~1632) 明末才女。字琼章,一字瑶期,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文学家叶绍袁、沈宜修幼女。貌姣好,工诗,善围棋及琴,又能画,绘山水及落花飞碟,皆有韵致,将嫁而卒,有集名《返生香》。
父叶绍袁,天启进士,官工部主事;母沈宜修,字宛君,均工诗词,偕隐分湖。小鸾为沈宜修的第三个女儿,刚出生时,宜修念及家贫乏乳也念及表妹张倩倩子女俱亡,将小鸾送予沈自征、张倩倩抚养。小鸾灵慧早熟,工于诗律。“三四岁,口授《万首唐人绝句》及《花间》、《草堂》诸词,皆朗然成诵,终卷不遗一字。”10岁时养母去世遂归叶家,能成妙对,12岁浓发覆额,体质修长,娟好如玉人;随父到了金陵,教之学咏,遂从此能诗,多佳句。14岁能弈棋,16岁善弹琴,清泠可听。又擅绘画,摹山水,写花蝶,书法亦秀劲。
小鸾性格高旷,厌繁华,爱烟霞,通禅理。自恃颖姿,视金钱若污物,淡然无求,而济楚清雅,所最喜矣。能饮酒,善言笑,潇洒多致,高情旷达,仁慈宽厚。许配昆山张维鲁长子立平为妻,婚前五日,未嫁而卒,时年仅十七岁(虚岁)。七日入棺,举体轻盈。家人咸以为仙去。其姐叶纨纨因妹逝,归哭过哀,病发而死。
《早春红于折梅花至偶成(红于,侍儿名)》是一首清代诗词,作者是叶小鸾。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迟迟帘影映清宵,
日照池塘冻欲消。
公主梅花先傅额,
美人杨柳未垂腰。
纱窗绣冷留余线,
绮阁香浓绕画绡。
试问待儿芳草色,
阶前曾长翠云条?
译文:
细长的帘影迟迟映照着宁静的夜晚,
阳光照耀下,池塘的冰即将消融。
公主的额头上先是绽放梅花,
美人的柳枝却还未垂至腰间。
纱窗上的刺绣冷冷清清地留下了余线,
绮阁中的香气浓郁地弥漫着锦绣的纱帘。
请问等待着雪融的芳草是何种颜色,
曾经在阶前是否常常看到碧绿的云条?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早春时节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清新而富有意境的画面。诗人通过对景物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早春时节的特点以及人们对春天的期待。
第一句描述了帘影映照清宵的景象,暗示着夜晚的宁静与美好。第二句则通过日照池塘冻欲消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到来,寓意冬天即将结束,万物将迎来复苏。
接下来,诗人通过公主的梅花和美人的杨柳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和盼望。梅花是早春的象征,公主额头上的梅花先绽放,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而杨柳则是春天的标志之一,美人的柳枝还未垂至腰间,暗示着春天尚未完全展开。
后两句描绘了纱窗上的刺绣和绮阁中的香气,增添了画面的细腻和美感。纱窗上的刺绣是寒冷中的余线,形容了冬天的残留;而绮阁中的香气则弥漫着锦绣的纱帘,营造出浓郁的春意。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待儿芳草色的询问,在表面上是询问待儿的情况,实际上是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诗人问待儿,春天中的芳草是何种颜色,曾经是否常常看到翠绿的云条,通过这种描写,诗人进一步强调了对春天的渴望和期待。
整首诗以清新、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期待,展现了早春的美好和希望。
电光撩眼烂生寒,撒米攒星有是观。但得灯浓任月淡,中天尽好付谁看。
习家寒食会何频,应恐流芳不待人。已爱治书诗句逸,更闻从事酒名新。庭芜暗积承双履,林花雷飞洒幅巾。谁见柰园时节共,还持绿茗赏残春。
乳花翻椀正眉开,时苦渴羌冲热来。知味者谁心已许,维摩虽默语如雷。
诗卷舞西风,翩然入眼中。健回追电马,清落唳霜鸿。遗我宝吴缟,逢人称相红。但存山上果,谁道剥为穷。
平生所闻宋华子,病忘乃与知道邻。老夫历尽世间事,始觉此公真可人。
金仙入汉梦,始闻佛法东。梁武好尤笃,上下争尊崇。寻译到李唐,伽蓝栋宇充。煌煌五千卷,披读未易终。楞严明根尘,金刚了色空。圆觉祛禅病,维摩现神通。四书皆等教,真可发愚蒙。我常日寓目,清晨课其功。油然会心处,喜乐浩无穷。寄语看经人,勿堕文字中。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