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晋分疆处,雄关控上游。
地寒峰障日,天近鹗横秋。
虎护千年树,人披六月裘。
夜来风不止,严鼓出谯楼。
严遂成(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字崧占(一作崧瞻),号海珊,乌程(今浙江湖州)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
严遂成工诗,曾携诗稿请教厉鹗,未见嘉许,此后更为发愤,终于有成。遂成天才骏发,为诗兼雄奇绮丽之长,工于咏物,读史诗尤隽。尝自负为咏古第一。论者谓朱彝尊、查慎行后能自成一家。著有《海珊诗钞》十一卷,补遗二卷,《明史杂咏》四卷及《诗经序传辑疑》二卷,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其《明史杂咏》4卷,时人视为“诗史”。与厉鹗、钱载、王又曾、袁牧、吴锡麟并列,称为“浙西六家”。
《龙泉关》是清代严遂成所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燕晋分疆处,雄关控上游。
地寒峰障日,天近鹗横秋。
虎护千年树,人披六月裘。
夜来风不止,严鼓出谯楼。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中国北方的龙泉关。诗人以雄关峻岭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疆界的重要性和关隘的威严。他描述了龙泉关地势高峻,遮挡了阳光,天空近在眼前,秋天中的鹗鹰在关口上飞翔。人们披着厚厚的皮袍,就像披着六月的裘皮一样。夜晚来临,寒风不停,严鼓声响起,守卫在谯楼上。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龙泉关的景象,展现了北方边防的壮丽和坚守的精神。诗人以雄关控制上游,将关隘的重要性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国土的守护的意义。地寒峰障日、天近鹗横秋这两句描绘了关隘高耸的山峰,给人以压抑和庄严的氛围。诗中的虎护千年树、人披六月裘,通过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对比,表达了人们在恶劣环境下的坚韧和顽强。夜晚的风声和严鼓的声音增加了紧张感和守望的氛围,使人对边关守卫的艰辛有了更深的感受。整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抒发了对边关守卫的敬意和赞颂,展示了严鼓出谯楼的英勇形象。
草没孔明庐,尘流倚相书。家居四立壁,出驾独辕车。穷达本无择,死生良自如。镜湖三百里,处处侣禽鱼。
洪洞山前震鼙鼓,东家被杀西家虏。崔郎逃兵山更深,手引诸儿背驮母。须臾兵急行恐迟,月昏霜滑山险巇。大儿牵衣小儿哭,心在护母宁恋儿。仓皇弃儿巅岩里,永割慈情知必死。明朝邻里忽抱还,全家相看尽惊喜。我知此事由衷情,不有神护安能生。儿今拜父孙拜母,一家团栾居乐土。
寂寂柴门草色新,深深云树鸟啼春。夕阳西下东流急,不见沙头唤渡人。
秪个当时发一心,通天通地总渠临。芝兰玉树今争秀,岂但一枝生桂林。
醉伴腾腾白与刘,何朝何夕不同游。留连灯下明犹饮,断送尊前倒即休。催老莫嫌孙稚长,加年须喜鬓毛秋。教他伯道争存活,无子无孙亦白头。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