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气先赢纵秋热,时节有几相与夺。
情知赫日不可久,须听西风生木末。
浮云满天明复暗,天意自然如惨怛。
园林秀色已渐失,次第岂能无叶脱。
南山独佳不可挫,气象更清连日月。
燕飞度海向何处,今去昔来真可劣。
绣帘锦幕不算重,从此朱门戒霜雪。
谁怜丱角歌者哀,岁岁苦贫思短褐。
曾巩(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歷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歷知齐、襄、洪、福、明、亳、沧诸州。神宗元丰三年(一○八○)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五年,爲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年六十五。理宗时追謚文定。《宋史》卷三一九有传。曾巩出欧阳修门下,以散文着称。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今仅存《元丰类稿》,并有宋刻《曾南丰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传世。 曾巩诗九卷,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长洲顾崧龄刻《元丰类稿》爲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简称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简称读书记)中的校勘成果。参校本有:明正统十二年邹旦刻本(简称正统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黄希宪刻本,有顾之逵跋并录何焯批校(简称顾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吴慈培录何焯校跋(简称吴校本),明隆庆五年邵廉刻本,有傅增湘校跋并录何焯校跋(简称傅校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简称万历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顺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钰校并录何焯、姚椿校(简称章校本),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简称曾子固集)等。集外诗附于编末。
《秋日》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曾巩。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阴气先赢纵秋热,
时节有几相与夺。
情知赫日不可久,
须听西风生木末。
浮云满天明复暗,
天意自然如惨怛。
园林秀色已渐失,
次第岂能无叶脱。
南山独佳不可挫,
气象更清连日月。
燕飞度海向何处,
今去昔来真可劣。
绣帘锦幕不算重,
从此朱门戒霜雪。
谁怜丱角歌者哀,
岁岁苦贫思短褐。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思考。诗人通过描写秋天的气候变化和自然景观,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他意识到美好的时光不会持久,因此要倾听西风吹响的信号,意味着秋天的来临。他描述了天空中浮动的云彩,暗示了天意的变幻莫测,使人感到悲伤。园林的美丽渐渐消逝,树叶一个接一个地凋落。然而,南山的秀美无法被削弱,它的气象更加清晰,连绵不断,超越了时间的限制。燕子飞越海洋,去向何方,现在与过去相比,真是不值一提。华丽的帘幕并不重要,从此以后,要警惕寒冷的冬天。诗人抒发了对自身境遇的悲哀,每年都经历贫穷,思念简朴的生活。
赏析:
《秋日》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并以此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沧桑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界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感慨和对无常的认识。他觉察到人生如同秋天一样,美好的时光终将逝去,一切都是暂时的。诗中的园林秀色凋零和树叶脱落,象征着人事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然而,诗人也提到了南山的秀美和气象的清晰,暗示了超越时间的存在。这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对人生的领悟,使诗词具有了一种深远的意义。
此外,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悲哀和对贫穷生活的思念。他提到了华丽的帘幕并不重要,更关注的是保护自己免受冬天的寒冷侵袭。这种对物质与精神的取舍,表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对虚荣的拒绝。
总的来说,《秋日》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简朴生活的追求。诗中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思考,以及对真实、纯粹生活的渴望。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