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将一临塞,虏尘无犯边。
卷旗瞻汉地,收马入胡天。
练卒朝营鼓,鸣筝夜峡泉。
遥知玉关路,烽火不须传。
本卷作于皇祐五年(一○五三),是年秋作者丧母,解监永济仓官,扶榇归宣城守制。《宛陵文集》自《和吴沖卿元会》始,原编卷一七;自《依韵和原甫省中松石画壁》始,原编卷一八;自《韩子华遗冰》始,原编卷三九;自《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始,原编卷四○。
《寄渭州经略王龙图》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儒将一临塞,
虏尘无犯边。
卷旗瞻汉地,
收马入胡天。
练卒朝营鼓,
鸣筝夜峡泉。
遥知玉关路,
烽火不须传。
诗意:
这首诗词以渭州经略王龙图为寄托,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儒将的敬佩和赞美之情。诗中描绘了儒将临塞巡边的情景,虏尘未见,边境安宁。他卷起战旗,眺望着汉地,收起战马驰骋于胡地之上。白天,他的士兵在军营中鸣鼓奋勇,夜晚,他自己弹奏着筝,听着峡谷中的泉水声。虽然他身处边塞,但他通过遥远的消息已经知道玉关的道路,不需要通过烽火传递消息。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儒将的描写,展现了他的胆识和才华。儒将临塞护边,卷旗瞻望汉地,展现了他对国家疆土的关注和忠诚。收马入胡天,表现出他的果敢和勇猛。诗词中的练卒朝营鼓、鸣筝夜峡泉,反映了儒将在战乱边塞中保持军纪,且有文人雅士的风采。最后两句“遥知玉关路,烽火不须传”,表达了儒将对边塞状况的了解和掌控,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胆略。
整首诗词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示了儒将在边塞的形象,凸显了他的聪明才智、军事才能和文人风采。同时,诗中所描绘的边塞景象也反映了宋代边疆的安定和国家的强盛。这首诗词表达了对儒将的敬佩和钦佩之情,同时也展示了宋代文人士人儒将的风采和胸怀。
相携及嘉月,采菱度北渚。微风吹棹歌,日暮相容与。采采不能归,望望方延伫。倘逢遗佩人,预以心相许。
晓风吹浪作银山,夜雪争妍布玉田。风力渐衰波更恶,通宵撼我正安眠。
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老病忌拘束,应接丧精神。江村意自放,林木心所欣。秋耕属地湿,山雨近甚匀。冬菁饭之半,牛力晚来新。深耕种数亩,未甚后四邻。嘉蔬既不一,名数颇具陈。荆巫非苦寒,采撷接青春。飞来两白鹤,暮啄泥中芹。雄者左翮垂,损伤
春山得貍躯胁细,苍头抱携香着袂。丛兰密处曲庇身,狐鼠何疑相睥睨。定非青丘阿紫家,恐是中台餐柏裔。太真妃子紫绣囊,一生长伴瑞龙香。石竹花开浴殿暖,何时馨郁栖珠珰。只今弭空山内,时下山腰出云背。弄香浅草已袭人,试阿江蓠为君佩。儿童手摩初不恶,狐貍貌似安能辈。糟
魏主矜蛾眉,美人美于玉。高台无昼夜,歌舞竟未足。盛色如转圜,夕阳落深谷。仍令身殁后,尚纵平生欲。红粉泪纵横,调弦向空屋。举头君不在,惟见西陵木。玉辇岂再来,娇鬟为谁绿。那堪秋风里,更舞阳春曲。曲罢情不胜,凭阑向西哭。台边生野草,来去罥罗縠.况复陵寝间,双双
汝到庭闱话未终,若为行色又匆匆。要知只有归来好,便做三公亦是空。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