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依众,梵行四威仪。
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贤圣不相离。
永灭世间痴。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望江南(归依三宝赞·四之一)》是宋代王安石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愿归依佛、法、僧三宝,
秉持四种威仪,
希望能在诸佛的土地上游历,
与十方的贤圣永不分离,
让痴迷的世间永远消逝。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王安石对佛教的归依与崇敬之情。他渴望能够归依佛、法、僧三宝,即佛陀、佛法和僧伽,同时遵守梵行的四种威仪(指戒、定、慧、解脱)。他希望能够到各个佛陀所在的土地上旅行,与来自十方的贤圣共同修行,实现与佛之间的永恒联系。最后,他希望能够永远超越世俗的迷惑和痴迷,达到解脱的境界。
赏析:
王安石的这首诗词表达了他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与向往,以及对修行道路的追求。诗中的“归依三宝”意味着他愿意接受佛陀的教诲,遵守佛法规范,依靠僧伽的指导。梵行的四种威仪则是指他在修行中要持守的准则,包括戒定慧解脱。他希望通过在佛陀所在的各个土地上游历,与来自十方的贤圣交流学习,加深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修行的实践。
整首诗词流畅而富有节奏感,通过对佛教信仰的表达,展现了王安石内心追求精神解脱的渴望。他渴望摆脱尘世的痴迷和迷惑,追求超越凡俗的境界。这种渴望和追求在宋代社会背景下尤为珍贵,因为当时社会风气多以功名利禄为中心,而王安石的这首诗词则展示了他对内心灵性世界的关注和追求。
总之,这首诗词表达了王安石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以及他追求精神解脱的渴望。通过归依三宝、秉持四威仪,他希望在佛陀的土地上与贤圣共同修行,超越尘世痴迷,达到解脱的境地。这首诗词展现了王安石内心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与追求,在宋代文化背景下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邻里有异趣,何妨倾盖新。殊方君莫厌,数面自成亲。默坐无余事,回光照此身。他年赤墀下,玉立看垂绅。
兹亭迹素浅,胜事并随公。法界飘香雨,禅窗洒竹风。浮烟披夕景,高鹤下秋空。冥寂四山久,宁期此会同。
晚虹随雨过山巅,谁插青云倒挂悬。可惜两垂空到海,不令一直径冲天。不堪暮霭难相蔽,常到斜阳亦可怜。好使渴来能剧饮,且教浮壑减清渊。
晨妆出采芳,零露湿罗裳。种徙山中品,熏传海外方。抱筐归蕙径,焚鼎荐兰堂。未足娱君寝,西施体自香。
嵩安乡社榻罔阡,野客铭诗嗣子镌。花发鸟啼春觅句,草深萤度夜开编。竹林名字人知否,玉树禨祥我谓然。十万丈夫旁可置,六千君子后多言。
平门桥下水东驰,万里从军一望时。乡思旋生芳草见,客愁何限夕阳知。秦陵无树烟犹锁,汉苑空墙浪欲吹。不是伤春爱回首,杏坛恩重马迟迟。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