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色动妆楼。
短烛荧荧悄未收。
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
池面冰澌趁水流。
早起怯梳头。
欲绾云鬟又却休。
不会沈吟思底事,凝眸。
两点春山满镜愁。
周邦彦(一○五六~一一二一),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神宗元丰六年(一○八三),献《汴都赋》,七年,爲太学正(《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三四四)。出爲庐州教授。哲宗元祐八年(一○九三),知溧水县(《景定建康志》卷二七)。还爲国子监主簿。元符元年(一○九八),除正字(《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九九)。徽宗即位,爲校书郎,迁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政和元年(一一一一),以直龙图阁知河中府(《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二六),未赴。二年,改知隆德府,徙明州,入拜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未几,知顺昌府,徙处州。提举南京鸿庆宫。宣和三年卒,年六十六。周邦彦是宋着名词人,有词集《清真集》二十四卷。另有《清真杂着》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已佚。事见《王观堂先生全集·清真先生遗事》。《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咸淳临安志》卷六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周邦彦诗,据《永乐大典》、《岁时广记》等书所录,编爲一卷。
《南乡子(商调)》是宋代文学家周邦彦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晨色动妆楼。
短烛荧荧悄未收。
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
池面冰澌趁水流。
早起怯梳头。
欲绾云鬟又却休。
不会沈吟思底事,凝眸。
两点春山满镜愁。
中文译文:
早晨的光影穿过妆楼。
短短的蜡烛闪烁,悄悄地还未熄灭。
自由地拉开窗帘,风不停地吹拂着,呼呼作响。
池塘的水面冰凉,顺着水流悄然流动。
清晨起来,害怕梳理头发。
渴望将发髻编成云朵般的发髻,却又不愿意这样做。
不懂得忧思沉思的事情,只是凝视着远方。
镜中映照出两点山峦,弥漫着忧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的场景,以及主人公的内心感受。诗中使用了细腻的描写,通过对细节的刻画,表达了主人公的情绪和思绪。
诗的开篇写道"晨色动妆楼",描绘了早晨时分光影在妆楼中流动的景象。短短的蜡烛仍在微弱地闪烁,暗示了时间的匆忙和短暂。接着,诗人描述了自由地拉开窗帘,风不停地吹拂的场景,窗外的景色和风声为整个场景增添了生动感。
在第二节中,诗人描写了主人公早晨起床后的情景。主人公害怕梳理头发,表现出一种畏惧或者犹豫的心情。他渴望将头发编成云朵般的发髻,但又犹豫不决,暗示了他内心深处的纠结和矛盾。
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写到主人公不会沉思或者思考一些深刻的问题,只是凝视着远方。这可能表达了主人公的茫然或者迷惘,他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或者面对的问题。
最后两句"两点春山满镜愁"描绘了主人公面对镜中映照出的春山景色时的忧愁情绪。这里的春山可以被理解为主人公内心的情感,而镜子则是主人公对自身的反思和审视。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喻,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迷茫、矛盾和忧愁,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独特情感和审美追求。
江左一世称名公,首出刘惔与王-濛。自高直以天自况,何止数仞言高墉。虚声一传实何在,但知景附而风从。我朝诸公门户阔,普纳万象如虚空。群才俱入大鑪鞴,铸人端如金在鎔。又如东君一布令,白者自白红自红。岩岩千载玉局老,少年径以吾道东。首干乐全次六一,二公自是燕许宗
回望湓城远,西风吹荻花。暮潮江势阔,秋雨雁行斜。多醉浑无梦,频愁欲到家。渐惊云树转,数点是晨鸦。
衡岳早来雨,湘江增绿波。小舟浮似屋,香草结为蓑。水定见鱼影,夜清闻櫂歌。悠悠百年梦,醒少醉时多。
杜宇啼时花正开。惨惨风林叫竹鸡,冥冥山路晓光微。尽在疏枝冷蕊中。一枝清峭临荒岸。
前岁嘉兴火,僧居化劫灰。四方持钵去,千里渡江来。心向王城讲,缘从海客回。水天闻唳鹤,不复有尘埃。
阿母瑶池宴穆王,九天仙乐送琼浆。漫矜八骏行如电,归到人间国已亡。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