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大猎兮岐之阳,刻石表功兮炜煌煌。
石如鼓形数止十,风雨缺讹苔藓涩。
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白黑分。
忽开满卷不可识,惊潜动蛰走云云。
喘逶迤,相纠错,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
一书遗此天地间,精意长存世冥寞。
秦家祖龙还刻石,碣石之罘李斯迹。
世人好古犹共传,持来比此殊悬隔。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少以三卫郎事明皇,晚更折节读书。永泰中,授京兆功曹,迁洛阳丞。大历十四年,自鄠令制除栎阳令,以疾辞不就。建中三年,拜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久之,调江州,追赴阙,改左司郎中,復出为苏州刺史。应物性高洁,所在焚香埽地而坐,唯顾况、刘长卿、丘丹、秦系、皎然之俦,得厕宾客,与之酬倡。其诗闲澹简远,人比之陶潜,称陶韦云。集十卷,今编诗十卷。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少以三卫郎事明皇,晚更折节读书。永泰中,授京兆功曹,迁洛阳丞。大历十四年,自鄠令制除栎阳令,以疾辞不就。建中三年,拜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久之,调江州,追赴阙,改左司郎中,復出为苏州刺史。应物性高洁,所在焚香扫地而坐,唯顾况、刘长卿、丘丹、秦系、皎然之俦,得厕宾客,与之酬倡。其诗闲澹简远,人比之陶潜,称陶韦云。集十卷,今编诗十卷。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生开元二十五年。少以三卫郎事明皇。干元间为太学生,始折节读书。永泰中为洛阳丞。大历间歷仕京兆府功曹参军。十四年,自鄠县令制除栎阳令,公疾辞不就。建中中拜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调江州。追赴阙,改左司郎中。復出为苏州刺史。约卒于贞元九年。其诗闲澹简远,人比之陶潜,称陶韦云。补诗一首。
《石鼓歌》是唐代韦应物创作的一首诗词,描写了周宣王大猎活动边境的场景和石鼓上刻的纪功文字。
诗中写道,周宣王在岐山阳面进行了一次宏大的狩猎活动,为了纪念此事,将其纪功刻在鼓状的石头上,给人以炜煌的感觉。此石鼓为鼓形,共刻有十段,经过风雨侵蚀,上面的苔藓已经变得斑驳而粘滞。
然而,现代人却刻意模拟石鼓的外观,却无法复制上面的文字。石鼓上的纪功文字经过岁月的冲刷早已模糊不清,无法辨认。然而,突然间,石鼓上原本模糊的全卷纪功文字不可思议地展开,这样神奇的景象令人感到惊讶和不解。
诗中还提到了历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一个是秦始皇时期刻有文字的碣石,另一个是李斯的墨迹罘李。虽然现代人对于这些古代的文字、石碑和纪功文等都很珍视,但是却无法与当时的人们建立直接的联系。
这首诗以描写石鼓和历史纪功为主题,通过诗人的抒发情感,表达了文字和历史的长久存世以及人类与古代文化遗产之间的联系和间隔。诗词中的意境以及历史的长河都使这首诗词拥有了独特的韵味和诗意。
总的来说,《石鼓歌》通过描写石鼓和历史文物,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敬仰,以及人类与古代文化之间的距离和以史为鉴的态度。这首诗词以其独特的主题和意境而备受赞赏。
西风动行色,诗景绕征鞍。赤甲悬危壁,黄牛泻急湍。猿声云背落,山势马头盘。天险须人守,毋辞蜀道难。
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
乔岩簇冷烟,幽径上寒天。下瞰峨眉岭,上窥华岳巅。驱驰非取乐,按幸为忧边。此去如登陟,歌楼路几千。
约得东风二月春,稍陪孤櫂晓溪行。酒能宽我三更梦,雨不饶人半日程。愁对梅残初话别,懒看桃艳欲欣荣。红尘未踏心先退,不是宵长故独醒。
旱後催科恼杀侬,且随尺一解而东。灵山忽近西山远,回首新吴一梦中。
晓参横没月沉烟,寺鼓军刀隐隐连。初暖欲归池中地,剩寒犹属陇梅天。遥帷曙气春篝烛,病榻邪风袭贡绵。犹意王筠斋壁咏,玉蠩霏溜破霞牋。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