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南郭外,送别每登临。
沙岸江村近,松门山寺深。
一言予有赠,三峡尔将寻。
祖席宜城酒,征途云梦林。
蹉跎游子意,眷恋故人心。
去矣勿淹滞,巴东猿夜吟。
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少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常于太学赋诗,一坐嗟伏,与张九龄、王维为忘形交。维私邀入内署,适明皇至,浩然匿牀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诏浩然出,诵所为诗。至“不才明主弃”,帝曰:“卿不求仕,朕未[尝]常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採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与故人剧饮懽甚,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亦不悔也。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开元末,疽发背卒。浩然为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篇什既成,洗削凡近,超然独妙,虽气象清远,而采秀内映,藻思所不及。当明皇时,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杜为尤,介其间能不媿者,浩然也。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孟浩然,襄阳人。开元二十八年卒,年五十二。(复出一首)
《岘山送张去非游巴东(一题作岘山亭送朱大)》的中文译文是:在岘山的南郭外,每次送别都要登临。河岸上的江村很近,松门山寺很深。只有一句话送给你,三峡的你即将去寻找。祖席宜城的酒,在征途上的云梦林。游子的往返颇为瞻前顾后,对亲人的眷恋之情。离去吧,不要停留,巴东的猿猴在夜间吟唱。
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离别和思念。孟浩然在岘山的南郭外送别朋友,每次登临岘山都离别,令人感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诗中描绘了岘山的美景,河岸上的江村、松门山寺,展现了离别时的情境和环境。诗人一言有赠,祝愿朋友寻找到三峡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游子在征途上的蹉跎和对故乡、亲人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岘山的美景和表达离别的情感,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种离愁别绪的情境中。诗中丰富的意象和自然景观的描绘,使得诗意更加深远和感人。孟浩然以他独特的笔触和情感,将离别和思念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象之中,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整首诗以唐代山水诗的特色表现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因此,这首诗是一首展示离别和思念之情的优美山水诗。借着岘山的美景,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和对远方朋友的祝福,同时也唤起读者对离别情感的共鸣。
西风动行色,诗景绕征鞍。赤甲悬危壁,黄牛泻急湍。猿声云背落,山势马头盘。天险须人守,毋辞蜀道难。
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
乔岩簇冷烟,幽径上寒天。下瞰峨眉岭,上窥华岳巅。驱驰非取乐,按幸为忧边。此去如登陟,歌楼路几千。
约得东风二月春,稍陪孤櫂晓溪行。酒能宽我三更梦,雨不饶人半日程。愁对梅残初话别,懒看桃艳欲欣荣。红尘未踏心先退,不是宵长故独醒。
旱後催科恼杀侬,且随尺一解而东。灵山忽近西山远,回首新吴一梦中。
晓参横没月沉烟,寺鼓军刀隐隐连。初暖欲归池中地,剩寒犹属陇梅天。遥帷曙气春篝烛,病榻邪风袭贡绵。犹意王筠斋壁咏,玉蠩霏溜破霞牋。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