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悟月中真火冷。
能引尘缘,遂出轮回境。
争奈多情都未醒。
九回肠断花间影。
万古兴亡闲事定。
物是人非,杳杳无音信。
问月可知谁可问。
不如且醉尊前景。
黄裳(一○四三~一一二九),字冕仲,号演山,延平(今福建南平)人。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歷越州签判。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爲校书郎,六年转集贤校理(《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二五、四五八),后知颍昌府。绍圣二年(一○九五)爲太常少卿,权尚书礼部侍郎(《宋会要辑稿》礼三之二五、二○之九)。徽宗崇宁初知青州。五年(一一○六),由知郓州落职提举杭州洞霄宫(同上书职官六八之一二)。政和四年(一一一四),知福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致仕,次年卒,年八十七。謚忠文。有《演山先生文集》六十卷。事见《演山先生文集》附录《黄公神道碑》。黄裳诗,以安乐堂、明善堂递藏清抄本《演山先生文集》爲底本(藏北京图书馆)。参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蝶恋花》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黄裳。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谁能够领悟月亮中真正的寒冷?
能够引导尘缘,超越轮回的境地。
可惜多情的心还未苏醒,
九次回肠断在花影中。
万古中的兴亡是无关紧要的琐事,
物是人非,无尽的寂静和无消息。
问月亮是否知晓,有谁可以询问?
与其如此,不如先醉在尊前的美景中。
诗意:
《蝶恋花》是一首意境深远、抒发人生哲理的诗词。诗中通过描绘月亮、花影和醉美景等意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情感纠葛的思考。作者通过月亮的冷寂、多情的心和肠断的花影等形象,表达了人世间的无常和变幻,以及情感的纠结和痛苦。最后,他提出了一种对待人生和情感的态度,即不如先陶醉于眼前的美景,暂时忘却烦恼和迷惘。
赏析:
《蝶恋花》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宋代词人的独特才情。首句“谁能够领悟月亮中真正的寒冷?”以问句的形式引入了整首诗的主题,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冷漠。接着,诗人以“尘缘”和“轮回境”来描述人世间的纷扰和超脱的境地,表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渴望。
接下来的两句“可惜多情的心还未苏醒,九次回肠断在花影中”描绘了作者多情而痛苦的心境,也暗示了人生中情感的无常和伤痛。这种情感的纠结和痛苦使得作者感到焦虑和迷茫。
接着,诗人用“万古兴亡闲事定”表达了对世事变迁和兴衰无常的看法,认为这些是微不足道的琐事。他以“物是人非,杳杳无音信”来描述自己身处的孤寂和无消息的状态,进一步表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疏离感。
最后两句“问月可知谁可问,不如且醉尊前景”是整首诗的转折和结尾。诗人表示对现实世界的疑问和迷惘,但他认为与其苦苦追问,不如先陶醉于眼前的美景,暂时忘却纠结和痛苦。这种醉心于眼前景物的态度,暗示了对于人生的短暂欢愉和眼前的美好的珍视。
总体而言,《蝶恋花》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抒发了对于人生无常和情感纠葛的思考,并提出了一种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即在现实的迷茫中,暂时忘却烦恼和迷惘,陶醉于眼前的美景中。这首诗词表达了对于人生无常和纷扰的反思,以及在短暂的美好中寻求安慰和快乐的心态。
江左一世称名公,首出刘惔与王-濛。自高直以天自况,何止数仞言高墉。虚声一传实何在,但知景附而风从。我朝诸公门户阔,普纳万象如虚空。群才俱入大鑪鞴,铸人端如金在鎔。又如东君一布令,白者自白红自红。岩岩千载玉局老,少年径以吾道东。首干乐全次六一,二公自是燕许宗
回望湓城远,西风吹荻花。暮潮江势阔,秋雨雁行斜。多醉浑无梦,频愁欲到家。渐惊云树转,数点是晨鸦。
衡岳早来雨,湘江增绿波。小舟浮似屋,香草结为蓑。水定见鱼影,夜清闻櫂歌。悠悠百年梦,醒少醉时多。
杜宇啼时花正开。惨惨风林叫竹鸡,冥冥山路晓光微。尽在疏枝冷蕊中。一枝清峭临荒岸。
前岁嘉兴火,僧居化劫灰。四方持钵去,千里渡江来。心向王城讲,缘从海客回。水天闻唳鹤,不复有尘埃。
阿母瑶池宴穆王,九天仙乐送琼浆。漫矜八骏行如电,归到人间国已亡。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