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舒光无不见。
尘中一一藏经卷。
闻说大千摊已遍。
门方便。
法轮尽向毫端转。
月挂烛笼知再见。
西方可履休回盼。
要与老岑同掣电。
酬所愿。
欣逢十二观音面。
邹浩(1060—1111)字志完,遇赦归里后于周线巷住处辟一园名“道乡”,故自号道乡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岁。元丰五年(1082)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朝,为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独相用事,浩露章数其不忠,因削官,羁管新州。徽宗立,复为右正言,累迁兵部侍郎两谪岭表,复直龙图阁。卒谥忠,学者称道乡先生。浩著《道乡集》四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渔家傲》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邹浩。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慧眼舒光无不见。
尘中一一藏经卷。
闻说大千摊已遍。
门方便。
法轮尽向毫端转。
月挂烛笼知再见。
西方可履休回盼。
要与老岑同掣电。
酬所愿。
欣逢十二观音面。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的宏大视野和超脱尘世的心境。他的眼睛明澈透彻,无所不见。在尘世中,他收藏了一卷卷珍贵的经书。听说他已经广泛传播了他的智慧和知识。他的门徒们非常方便地学习佛法,法轮已经转动到了毫端。他意识到月亮是悬挂在烛笼中的,意味着再次相见的时刻即将到来。他期待着西方净土的一切美好,希望能够履行回去并与老岑一起迅速传播佛法,回应他们的愿望。他欣喜地遇到了十二观音。
赏析:
这首诗词展现了诗人邹浩的佛学修行和对佛法的理解。他以渔家为隐喻,表示自己有着卓越的洞察力和智慧,能够把握佛法的精髓。他通过收藏经书,传播智慧,让门徒们方便地学习佛法,展示了他的慈悲心和乐于助人的品质。他深信法轮(佛法)是普及到了毫端的,意味着佛法已经得到广泛传播。他对西方净土的期待表明了他对超脱凡尘世界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他希望能够回去继续传播佛法的愿望。最后,他欢喜地遇到了十二观音,这是佛教中重要的菩萨形象,表示他在修行中得到了加持和庇佑。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对教化众生的使命感。通过隐喻和象征手法,诗人描绘了自己的修行心境和对佛法传播的渴望,表达了他对超越尘世的追求和对智慧的赞美。
旭日高槐啼欲断,午风深竹弄还长。莫言绝域如天外,犹有莺声似省廊。
急雨颠风花信早。枝枝叶叶春俱到。何待小桃方悟道。休迷倒。出门无限青青草。根不覆藏尘亦扫。见精明树唯心造。试借疑情看白皂。回头讨。灵云笑杀玄沙老。
飒沓睢阳涘,浮游汉水隈。钱飞出井见,鹤引入琴哀。李陵赋诗罢,王乔曳舄来。何当归太液,翱集动成雷。
侠客重恩光,骏马饰金装。瞥闻传羽檄,驰突救边荒。转战磨笄地,横行戴斗乡。将军占太白,小妇怨流黄。騕褭青丝骑,娉婷红粉妆。一春莺度曲,八月雁成行。谁堪坐秋思,罗袖拂空床。
小栏培土待重阳,雨洗金钱未肯忙。终藉九秋扶正色,谁能三嗅为清香。陶潜属意空诗好,胡广随缘却寿长。古昔风流无处问,碎花浮泛一尊黄。
苦恨红梅结子,生憎榆荚悠悠。解送十分春色,能添万斛新愁。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