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雨常来,今□不来,佳人偃蹇谁留。
幸山中芋栗,今岁全收。
贫贱交情落落,古今吾道悠悠。
怪新来却见,文反离骚,诗□秦州。
功名只道,无之不乐,那知有更堪忧。
怎奈向、儿曹抵死,唤不回头。
石卧山前认虎,蚁喧床下闻牛。
为谁西望,凭栏一饷,却下层楼。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雨中花慢(登新楼有怀昌甫、徐斯远、韩仲止、吴子似、杨民瞻)》是宋代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和思考,表达了对人生境遇和人情冷暖的体察。
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旧雨常来,今雨不来,佳人偃蹇谁留。
往昔的雨常常来,而今却不再下雨,佳人的身影消失得无影无踪,谁还会留下来陪伴我呢?
幸山中芋栗,今岁全收。
幸好山中的芋头和栗子,今年收获得很丰盛。
贫贱交情落落,古今吾道悠悠。
贫穷和卑微的交情变得稀落,古今的人生道路漫长而曲折。
怪新来却见,文反离骚,诗抵秦州。
奇怪的是,新来的人却看不到我创作的文章和离骚之作,诗句也不能传遍秦州。
功名只道,无之不乐,那知有更堪忧。
以往只追求功名,觉得没有功名就无法快乐,却不知道还有更令人担忧的事情存在。
怎奈向、儿曹抵死,唤不回头。
可是无论我怎样呼唤,我的亲人却已经去世,无法再回头。
石卧山前认虎,蚁喧床下闻牛。
即使在山前躺着也能认识到虎的凶猛,而在床下蚁群的喧嚣声中也可以听到牛群的嘶鸣。
为谁西望,凭栏一饷,却下层楼。
为了谁而向西望望,靠着栏杆凝视着远方,却下不了楼去。
这首诗词表达了辛弃疾的离愁和对人生的疑惑。诗中描绘了作者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和现实的无奈,以及对功名和人情世故的思考。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琐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慨。整首诗词以朴实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士人的处境和感受。
海门风静夜,满月辽天挂。除非知不知,实相凭谁话。
九土雄师竟若何,未如良牧与天和。月留清俸资家少,岁计阴功及物多。四野绿云笼稼穑,千山明月静干戈。行人耳满新安事,尽是无愁父老歌。
江上清风月在山,叶舟赤壁蜕尘寰。坡仙心事君知否,不取一毫天地间。
寒食明朝一百五,谁家冉冉尚厨烟。桃花开尽叶初绿,燕子飞来体自便。爱客渐能陪痛饮,读书无思懒开编。秦川雪尽南山出,思共肩舆看麦田。
外大如壶内不粗,闽山风物楚山无。后皇等是栽培力,消得千头与作奴。
鸟在林梢脚底看,夕阳无际戍烟残。冻开河水奔浑急,雪洗条山错落寒。始为一名抛故国,近因多难怕长安。祖鞭掉折徒为尔,赢得云溪负钓竿。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