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郡怯登车千里输流马。
乞得胶胶扰扰身,却笑区区者。
野水玉鸣渠,急雨珠跳瓦。
一榻清风方是闲,真得归来也。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卜算子(答晋臣,渠有方是闲、真得归二堂)》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百郡怯登车,千里输流马。
乞得胶胶扰扰身,却笑区区者。
野水玉鸣渠,急雨珠跳瓦。
一榻清风方是闲,真得归来也。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辛弃疾在身世坎坷、历经艰辛之后对人生的感慨和对闲逸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自己的生活境遇的描述,表达了对充实而忙碌的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平淡和安逸的向往之情。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百郡怯登车,千里输流马。”描绘了作者在为国家征战的过程中,经历了千里迢迢的行军和无数战斗,表达了他对战争和军旅生涯的疲惫和厌倦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乞得胶胶扰扰身,却笑区区者。”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忙碌而充实,不愿意过平庸的生活。他嘲笑那些过着平凡生活的人,因为他们对于辛苦和奋斗的价值缺乏真正的理解。
下一段“野水玉鸣渠,急雨珠跳瓦。”通过描绘野外的水声和雨滴,展现了自然界的喧嚣和活力。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作者内心深处的宁静和追求,显示了他对于宁静、自由和清风的向往。
最后两句“一榻清风方是闲,真得归来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返归宁静生活的渴望,他认为只有在宁静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宁静和归属感。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忙碌生活和平凡生活的批判,表达了辛弃疾对于宁静、自由和归属感的向往。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绘忙碌和喧嚣的生活与宁静和清风的对比,呈现了作者内心的挣扎和追求。这首诗充满了辛弃疾的个人情感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具有普遍的人生哲理,引发读者对于生活意义和追求的思考。
江流清浅外,山色有无中。平田坡岸回曲,一目望难穷。波面轻鸥容与,沙际野航横渡,不信画图工。路入神仙宅,翠锁梵王宫。俯晴郊,增胜既,气横空。云林城市层列,知有几重重。更上危亭高几,徙倚栏干虚敞,象纬逼璇穹。要尽无边景,烟雨看空_。
静者宜膺寿,胡为忽梦楹。伤嗟见行路,优典识皇情。徒泣巴山路,终悲蜀道程。弟兄仁达意,千古各垂名。
千金常恨邻难买,一笑那知盖已倾。
重衾又重茵,盖覆衰孏身。中夜忽涕泗,无复及吾亲。须臾残漏歇,吏报国忌辰。凌旦骑马出,溪冰薄潾潾。路傍饥冻者,颜色颇悲辛。饱暖我不觉,羞见黄州民。昔贤终禄养,往往归隐沦。谁教为妻子,头白走风尘。修身与行道,多愧古时人。
江树何霏微,遥山苍翠里。秋风吹裳衣,人影桥下水。
节高终不起,死恋九华山。圣主情何切,孤云性本闲。名传中国外,坟在乱松间。依约曾栖处,斜阳鸟自还。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