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柳梢青》

小窗闲适。
云髻亸肩,香肌偎膝。
玉局无尘,明琼欲碎,春纤同掷。
不争百万呼卢,赌今夜、鸳帷痛惜。
好忍马儿,若还输了,当甚则剧。

作者介绍

赵长卿号仙源居士。江西南丰人。宋代著名词人。 宋宗室,居南丰。生平事迹不详,曾赴漕试,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从作品中可知他少时孤洁,厌恶王族豪奢的生活,后辞帝京,纵游山水,居于江南,遁世隐居,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同情百姓,友善乡邻,常作词呈乡人。晚年孤寂消沉。《四库提要》云:“长卿恬于仕进,觞咏自娱,随意成吟,多得淡远萧疏之致。”

赵长卿的文学成就

  赵长卿词作甚多,远师南唐,近承晏、欧,模仿张先、柳永,颇得其精髓,能在艳冶中复具清幽之致,为柳派一大作家。词风婉约,“文词通俗,善抒情爱”,颇具特色,耐读性强,享誉南宋词坛。多为咏颂风物之作,也间有讥时诮世、况己喻人的篇章,均清新活泼,自然天成。 著有词集《惜香乐府》10卷。毛晋刻入《宋六十名家词》中。最早是由乡贡进士刘泽整理编集,并以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及总词、贺生辰、补遗类编,厘为十卷。《四库全书总目》对其有评论。《全宋词》录有其词339首,为宋代词人现存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明代毛晋云:长卿的词“方之徽宗”,“响出云霄矣。”

赵长卿的生卒年考

  唐圭璋的《两宋词人时代先后考》把赵长卿排在北宋末期的词人中,生卒年均不可知。但在《惜香乐府》第三卷末尾有一段附录,记张孝祥死后临乩事。考张孝祥卒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那时赵长卿还在世作词,可知他是南宋初期人。有学者对赵长卿所处的具体时代进行了基本的考证,得出他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北宋末南宋初,即徽宗(1101-1125)、钦宗(1126-1127)朝,南宋高宗(1127-1162)及孝宗(1162-1189)朝前半期,周邦彦、李清照同期稍后,辛弃疾之前。

作品评述

《柳梢青》是宋代赵长卿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小窗闲适,云髻亸肩,香肌偎膝。
玉局无尘,明琼欲碎,春纤同掷。
不争百万呼卢,赌今夜、鸳帷痛惜。
好忍马儿,若还输了,当甚则剧。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安静宁谧的场景,主要以女子的情态和情感为中心。诗中的女子坐在小窗前,休闲自在。她的发髻高高盘起,衣着整洁,肌肤白皙,紧贴着膝盖。她手中的琴,雪白如玉,无尘可见,发出明亮的琴音,仿佛琼瑶要碎裂一般。她抛掷春纤,与琴音相呼应,一同演绎出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女子的内心情感。她并不追求世俗的富贵,不与他人争斗名利,只在今夜的赌局中,对着帷幕痛惜地叹息。她表现出一种内心的坚忍,即使马儿再输,她也能忍受,但一旦输得太多,就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赏析:
《柳梢青》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女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诗中的小窗、云髻、香肌等形象描写充满了细腻的情感色彩,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女子的安详和宁静。同时,通过描写玉局的清洁和明琼的欲碎,以及与春纤相呼应的琴音,诗中营造出一种细腻、婉转的氛围,使整个诗歌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诗的后半部分则展现了女子内心的坚忍和深情。她并不追求金钱和权势,只对这一夜的赌局抱有一丝遗憾和痛惜。这种表现出的态度和情感使诗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也凸显了女子的独立和自主性格。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交融,展现了女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独立自主的赞美和敬意,同时也展现了女子内心的坚忍和深情。这首诗既有独特的意境和情感,又展示了宋代女性的特质和风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吴少由惠诗百篇久未及谢又以委贶勉次来韵》

    江左一世称名公,首出刘惔与王-濛。自高直以天自况,何止数仞言高墉。虚声一传实何在,但知景附而风从。我朝诸公门户阔,普纳万象如虚空。群才俱入大鑪鞴,铸人端如金在鎔。又如东君一布令,白者自白红自红。岩岩千载玉局老,少年径以吾道东。首干乐全次六一,二公自是燕许宗

  • 《早秋江行》

    回望湓城远,西风吹荻花。暮潮江势阔,秋雨雁行斜。多醉浑无梦,频愁欲到家。渐惊云树转,数点是晨鸦。

  • 《渔父》

    衡岳早来雨,湘江增绿波。小舟浮似屋,香草结为蓑。水定见鱼影,夜清闻櫂歌。悠悠百年梦,醒少醉时多。

  • 《句》

    杜宇啼时花正开。惨惨风林叫竹鸡,冥冥山路晓光微。尽在疏枝冷蕊中。一枝清峭临荒岸。

  • 《送僧在己归秀州》

    前岁嘉兴火,僧居化劫灰。四方持钵去,千里渡江来。心向王城讲,缘从海客回。水天闻唳鹤,不复有尘埃。

  • 《咏史诗》

    阿母瑶池宴穆王,九天仙乐送琼浆。漫矜八骏行如电,归到人间国已亡。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