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窗雾阁,尘满题诗处。
枝上流莺解人语。
道别来、知否瘦尽花枝,春不管,更遣何人管取。
平生鸥鹭性,细雨疏烟,惯了江头自来去。
不见鹊桥边,只为隔年,翻赢得、年年风露。
便学得、无情海中潮,纵一日两回,如何凭据。
李流谦(一一二三~一一七六),字无变,号澹斋,德阳(今属四川)人。良臣子。高宗绍兴中以父荫补将仕郎,授成都灵泉尉,秩满,调雅州教授。虞允文宣抚蜀,招置幕下。寻以荐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出通判潼州府。孝宗淳熙三年卒,年五十四。遗着由子廉榘编次爲《澹斋集》八十九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八卷(其中诗八卷)。事见本集附录其兄益谦所撰《行状》及子廉榘《跋澹斋集后》。 李流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澹斋集》爲底本。另从《永乐大典》辑得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洞仙歌(忆别)》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李流谦。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云窗雾阁,尘满题诗处。
在云窗和雾阁之间,尘土弥漫在题诗的地方。
枝上流莺解人语。
树枝上的鸟儿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
道别来,知否瘦尽花枝,春不管,更遣何人管取。
分别之后,是否知道花枝已经瘦弱,春天并不关心,又该派遣谁来照料。
平生鸥鹭性,细雨疏烟,惯了江头自来去。
鸥鹭的天性是在细雨中穿梭,习惯了在江头自由地往来。
不见鹊桥边,只为隔年,翻赢得、年年风露。
不再见到鹊桥边,只因为相隔了一年,频繁地经历着年年的风露。
便学得、无情海中潮,纵一日两回,如何凭据。
就学会了像无情的海潮一样,一天涨落两次,如何依靠依据。
这首诗词《洞仙歌(忆别)》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回忆。诗中通过描绘云窗、雾阁、流莺、花枝、鸥鹭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离别时的心情和对时间流转的感慨。诗中的鹊桥象征着相聚的希望,作者的思念之情因相隔一年而加深,而无情的风露则象征着岁月的流转和变迁。最后,诗中的海潮比喻着无法预测和掌控的命运,使人感到无奈和无助。
整首诗词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离别和时间流逝的思考和感慨。同时,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美丽的自然景物与人情离别相对照,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整体上,这首诗词给人一种忧伤而深沉的感觉,让人感叹时光的无情和人事的离合。
庭前云盖碧巉岩,堂上先生雪满髯。说药客来聊下榻,谒斋僧去便垂帘。种时法好花难谢,买处钱多石易添。子舍光荣身壮健,只将香火事华严。
满地落花铺绣。春色著人如酒。晓莺窗外啼杨柳。愁不奈、两眉频皱。关山杳。音尘悄。那堪是、昔年时候。盟言辜负知多少。对好景、顿成消瘦。
公欲轻身上紫霞,琼爢玉馔厌豪奢。百年世路同朝菌,九钥天关守夜叉。霜桧左纽空白鹿,金炉同契漫丹砂。要令心地闲如水,万物浮沈共我家。
旧邦偏霸一隅雄,帝命维新自不同。再辟乾坤清朔漠,双悬日月启鸿蒙。春开苍震青阳后,斗直黄旗紫盖中。率土王臣修职贡,江流万里亦朝东。
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此楼登眺好,终日俯平湖。叶尽村村树,花残岸岸芦。渔翁晴独钓,沙鸟晚相呼。何处微钟动,云藏岛寺孤。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