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夹苍崖,下枕江山是城郭。
望海霞接日,红翻水面,晴风吹草,青摇山脚。
波暖凫鹥作。
沙痕退、夜潮正落。
疏林外、一点炊烟,渡口参差正寥廓。
自叹劳生,经年何事,京华信漂泊。
念渚蒲汀柳,空归闲梦,风轮雨楫,终辜前约。
情景牵心眼,流连处、利名易薄。
回头谢、冶叶倡条,便入渔钓乐。
周邦彦(一○五六~一一二一),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神宗元丰六年(一○八三),献《汴都赋》,七年,爲太学正(《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三四四)。出爲庐州教授。哲宗元祐八年(一○九三),知溧水县(《景定建康志》卷二七)。还爲国子监主簿。元符元年(一○九八),除正字(《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九九)。徽宗即位,爲校书郎,迁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政和元年(一一一一),以直龙图阁知河中府(《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二六),未赴。二年,改知隆德府,徙明州,入拜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未几,知顺昌府,徙处州。提举南京鸿庆宫。宣和三年卒,年六十六。周邦彦是宋着名词人,有词集《清真集》二十四卷。另有《清真杂着》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已佚。事见《王观堂先生全集·清真先生遗事》。《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咸淳临安志》卷六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周邦彦诗,据《永乐大典》、《岁时广记》等书所录,编爲一卷。
《一寸金(小石江路)》是宋代周邦彦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州夹苍崖,下枕江山是城郭。
望海霞接日,红翻水面,晴风吹草,青摇山脚。
波暖凫鹥作。沙痕退、夜潮正落。
疏林外、一点炊烟,渡口参差正寥廓。
自叹劳生,经年何事,京华信漂泊。
念渚蒲汀柳,空归闲梦,风轮雨楫,终辜前约。
情景牵心眼,流连处、利名易薄。
回头谢、冶叶倡条,便入渔钓乐。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小石江路为背景,描绘了一幅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交织的景象。诗人首先描述了州城环绕在苍崖之间,江山如同城墙。接着,他观赏到海上霞光映照太阳,红色在水面上翻滚,晴风吹拂着青草,山脚摇曳着青绿色的树林。水波温暖,凫鹥在其中嬉戏。夜潮正退去,沙痕渐渐消退。远处的林木外面,只有一点炊烟升起,渡口的景象参差不齐,空旷而宏伟。
诗人自叹作为劳碌的生活,经过多年的漂泊在京华(指都城)中,心中何事?他怀念渚滨、蒲汀和垂柳的景象,但这些都只能空归于闲散的梦中。风轮和雨楫,指的是捕鱼的器具,诗人认为在未遇到前约的情况下,这些都只是徒劳。
情景牵动着诗人的心眼,他沉迷其中,而功名利禄却是虚幻而薄弱的。最后诗人回头向冶叶和倡条(都是指垂柳)表示谢意,进而沉浸于渔钓的乐趣之中。
这首诗词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美景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薄态度。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表达,诗人表达了对繁杂世俗的厌倦,追求宁静和自由的愿望。
西风吹步上云衢,万竹深围一草庐。分付儿童勿轻剪,蜀溪风月正关渠。
白发儿随母,苍颜弟对兄。四休元易足,一笑更何营。论事丝弦直,存心镜面平。德人今已矣,谁与嗣乡评。
祷旱何妨抵死求,分明在处有神湫。只消一念精诚格,立使风雷布九州。
灵鉴匪远,诚心肃祗。是孙是享,俎实孔时。礼行乐奏,肸乡是期。云车风马,神其燕娭。
人物风流世所推,操持议论每清奇。自量才位难牟弟,故乞馀年请代之。
净明斋宿近初庚,西蜀东吴一世英。行径九盘山荦确,流泉百折玉琮琤。频飞兕斝颜俱渥,细听犀谈座为倾。觞咏直多幽兴足,未应不饮似公荣。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