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清平乐》

寒风雁度。
声向千门去。
也到文闱校文处。
也到文君绣户。
背灯解带惊魂。
长安此夜秋声。
早是夜寒不寐,五更风雨无情。

作者介绍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復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清平乐》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晁补之。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寒风雁度。
声向千门去。
也到文闱校文处。
也到文君绣户。
背灯解带惊魂。
长安此夜秋声。
早是夜寒不寐,
五更风雨无情。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秋夜景象。北风凛冽,候鸟南飞。它们的声音传到了千家万户。无论是在文闱的考场,还是在文君的绣房,都能听到这些声音。夜晚,背着灯,解开衣带的人受到了惊吓。长安城中此时传来的声音充满了秋天的气息。在这个寒冷的夜晚,早已无法入眠,五更时分的风雨更是让人感到无情。

赏析:
《清平乐》通过描绘寒冷的秋夜景象,展现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诗中使用了寒风和候鸟南飞的意象,表达了秋天的严寒和季节变迁的无情。在夜晚的安静中,作者通过描述人们的行为和感受,进一步突出了这种凄凉的氛围。背灯解带的人受到惊吓,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寂静和恐惧感。整首诗以长安城为背景,通过描绘秋天的声音和气息,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时光流转和世事无常的思考。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凄凉的意象,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人生无常和时光流转的感慨。通过对于寒冷秋夜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无奈和对于岁月的感慨。整首诗以凄凉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赋予了读者一种思索和共鸣的空间,使人不禁陷入对于生命和时光的思考。

  • 《乐意联句一首》

    良朋益友自远来, ——严伯均万里乡书对酒开。 ——皎然 子孙蔓衍负奇才, ——疾(失姓) 承颜弄鸟咏南陔, ——澄(失姓)鼓腹击壤歌康哉。 ——巨川(失姓)

  • 《长安卧病》

    身世足堪悲,空房卧病时。卷帘花雨滴,扫石竹阴移。已觉生如梦,堪嗟寿不知。未能通法性,讵可免支离。

  • 《跋罗商卿守黑铭》

    大江从西来,傲岸有矜色。日与峡争雄,百战无虚刻。行逢天阔处,漭沆四无壁。始知向来事,何啻蜗两国。泯然从此逝,到海不逢敌。居平吾语子,无与世为的。我高人肯下,已胜谁甘北。孰谓饶人痴,未闻开殿击。吾非若溪水,宁与世争皙。卿言皆好好,吾见甘棫棫。老子邑中黔,诸公

  • 《次韵琳老》

    梦魂夜夜钓鱼台,怀抱何当亦好开。竹日一窗窥我病,溪风三里送诗来。天花散灭双瞳冷,香烬萧寒万相灰。欲与道人游物外,故山情在首重回。

  • 《秋夕书怀》

    高空生夕凉,秋意入河汉。驰云若奔驷,明月隐复见。天机感众物,夜色掞深院。鸣叶响萧飕,吟虫发清怨。追思童稚日,膏火事黄卷。抚迹今已非,虑深志亦倦。颓波惜迁运,往节阅惊电。浩浩古人心,庶于静中见。

  •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尝新酒》

    空腹尝新酒,偶成卯时醉。醉来拥褐裘,直至斋时睡。睡酣不语笑,真寝无梦寐。殆欲忘形骸,讵知属天地。醒馀和未散,起坐澹无事。举臂一欠伸,引琴弹秋思。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