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儿曹同砚席,华裾织翠如葱。
一生心事醉吟中。
相逢俱白首,无语对西风。
莫道樽前情调减,衰颜得酒能红。
可怜此会意无穷。
夜阑人总睡,独绕菊花丛。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復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临江仙》是一首宋代晁补之创作的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十岁儿曹同砚席,
华裾织翠如葱。
一生心事醉吟中。
相逢俱白首,无语对西风。
莫道樽前情调减,
衰颜得酒能红。
可怜此会意无穷。
夜阑人总睡,独绕菊花丛。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十岁的儿童与晁补之共坐在砚台旁边。儿童身穿华丽的衣裳,翠绿的丝织衣裙宛如葱茏一般。晁补之醉心于诗词创作,将他一生的心事都融入了吟咏之中。当他们相遇时,他们都已经年老,面对着西风,默默无语。不要说酒杯前的情调减退,老去的面容在酒的作用下依然红润。这次相会的意义是无穷的。夜深人静,大家都在熟睡,只有晁补之独自围绕在菊花丛中。
赏析:
《临江仙》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晁补之通过描述与一个十岁的儿童的相遇,展现了时间的流转和人生的变迁。儿童的华丽装扮和晁补之的酒文化暗示着人生经历的不同阶段。两人相逢时已是白发苍苍,面对着西风,默默无语。这种无声的对望传达了对岁月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和无奈。诗中的酒意象象征着时光的磨砺和人生的酸甜苦辣,而菊花丛则象征着孤独和寂寞。整首诗以独特的意象和意境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给人以深远的启示和思考。
抱耒返东皋,初非惮作劳。饥寒凛未免,老病适相遭。开卷无如嬾,飞觥岂复豪。不辞穷到死,犹足窃名高。
有地都来一丈余,垦锄元不费工夫。匝墙先种竹三本,绕槛却栽花数株。风伯唤来烦解佩,月娥邀得醉携壶。凭君试向蓬莱问,还有神仙似人无。
天暮雪云繁,相将客兔园。老从星发见,岁伴日车翻。别叶晴犹舞,征鸿暝更轩。事君纔寸禄,知我是空言。競进家争璧,同声伯有埙。重吟探怀句,更代一狐温。
两两星躔九九车,天津笑我醉骑驴。床头正可著周易,架上何妨抽汉书。幸有古人同臭味,不嫌儿子似迂疏。颓然白发虽堪鄙,耐事禁愁却有余。
大江白露下,秋气横沧浪。夜色不映水,微风忽吹裳。孤舟待明月,时闻兰杜香。
静观群动亦劳哉,岂独吾为旅食催。鸡唱未圆天已晓,蛙鸣初散雨还来。清和入序殊无暑,小满先时政有雷。酒贱茶饶新而熟,不妨乘兴且徘徊。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