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相思,况无百里,何妨暮往朝还。
又正是、梅初淡伫,禽未绵蛮。
陌上相逢缓辔,风细细、云日斑斑。
新晴好,得意未妨,行尽青山。
应携后房小妓,来为我,盈盈对舞花间。
便拚了、松醪翠满,蜜炬红残。
谁信轻鞍射虎,清世里、曾有人闲。
都休说,帘外夜久春寒。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復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凤凰台上忆吹箫(自金乡之济至羊山迎次膺)》是晁补之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千里相思,况无百里,何妨暮往朝还。
又正是、梅初淡伫,禽未绵蛮。
陌上相逢缓辔,风细细、云日斑斑。
新晴好,得意未妨,行尽青山。
应携后房小妓,来为我,盈盈对舞花间。
便拚了、松醪翠满,蜜炬红残。
谁信轻鞍射虎,清世里、曾有人闲。
都休说,帘外夜久春寒。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诗人远离了自己所爱的人,千里之隔,心中的思念更加强烈,但他并不畏惧跋山涉水,夜晚往返于凤凰台之间。此时正值初春,梅花刚刚含苞待放,鸟儿还未成群结队。当诗人在路上与心爱的人相遇时,他慢慢放缓马车的速度,风轻柔,云彩斑斓。天气回暖,心情愉快,行程将要结束,青山已经走尽。诗人希望他的伴侣可以陪伴他,一起在花间对舞,欢乐的氛围弥漫其中。他愿意豪饮松醪美酒,留下翠绿的杯子和燃烧残留的红蜡烛。然而,谁会相信在这个安宁的时代里,曾经有人信任过轻装上阵,射虎勇士的故事。所以,别再说在帘外的夜晚里,春寒已经久久存在了。
赏析:
这首诗词以细腻、流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诗人通过描绘旅途的景色和心情的变化,展示了他对远方的思念和对欢乐时光的渴望。诗中的意象描绘生动,通过对梅花、鸟儿、风云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增添了诗词的情感色彩和意境感。诗人对伴侣的期待和对快乐的追求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美好的心态。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优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自然景物的运用,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诗词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人生态度的某种特点,即对浪漫主义情感的追求和对享受人生的渴望。
独坐孤村日日风,土阶茅舍乱堆红。不知旧院深居地,凉叶幽花剩几丛。
卞子真赏季,庄生梦还怯。
野草閒花竞赏音,萧然坐阅岁年深。当贞固日知高节,只静虚中见本心。何处乾坤无凤集,他时风雨有龙吟。向来七子皆充隐,不止山王累晋林。
傍溪种篁竹,十年望成林。不图列货殖,愿布九夏阴。变化期为至,枝叶渐萧森。忽值桑田移,根苗竟沈沈。炙筠无事书,断节少赏音。东里已寂寞,空持岁寒心。
绍圣元年十一月,戏作《朝云诗》。三年七月五日,朝云病亡于惠州,葬之栖禅寺松林中东南,直大圣塔。予既铭其墓,且和前诗以自解。朝云始不识字,晚忽学书,粗有楷法。盖尝従泗上比丘尼义冲学佛,亦略闻大义,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春风湖上别,携手欲何之。细问重来日,那曾有定期。舟行江路水,锡挂海峰迟。若有东南使,相逢即寄诗。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