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兵荒日,分飞直至今。
知担诸子出,却入四明深。
衣必编仙草,僧应共栗林。
秋风溪上路,应得一相寻。
三千功未了,大道本无程。
好共禅师好,常将药犬行。
石门红藓剥,柘坞白云生。
莫认无名是,无名已是名。
贯休,字德隐,俗姓姜氏,兰谿人。七岁出家,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既精奥义,诗亦奇险,兼工书画。初为吴越钱镠所重,后谒成汭荆南。汭欲授书法,休曰:“须登坛乃授。”汭怒,遰放之黔。天復中,入益州,王建礼遇之,署号禅月大师,或唿为得得来和尚,终于蜀,年八十一。初有《西岳集》,吴融为序,极称之,后弟子昙域更名《宝月集》,其全集三十卷,已亡。胡震亨谓“宋睦州刻本多载他人诗,不足信”,其说亦不知何据,胡存诗仅三卷,今编十二卷。 贯休,字德隐,俗姓姜氏,兰谿人。七岁出家,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既精奥义,诗亦奇险,兼工书画。初为吴越钱镠所重,后谒成汭荆南。汭欲授书法,休曰:须登坛乃授。汭怒,递放之黔。天復中,入益州,王建礼遇之,署号禅月大师,或唿为得得来和尚,终于蜀,年八十一。初有西岳集,吴融为序,极称之,后弟子昙域更名宝月集,其全集三十卷,已亡。胡震亨谓宋睦州刻本多载他人诗,不足信,其说亦不知何据,胡存诗仅三卷,今编十二卷。 贯休,俗姓姜氏,字德隐,兰谿人。补诗二首。
《寄四明闾丘道士二首》是唐代贯休所作的两首诗。下面是对这两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一:
淮海兵荒日,分飞直至今。
知担诸子出,却入四明深。
衣必编仙草,僧应共栗林。
秋风溪上路,应得一相寻。
三千功未了,大道本无程。
好共禅师好,常将药犬行。
石门红藓剥,柘坞白云生。
莫认无名是,无名已是名。
诗意: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唐朝时期战乱频繁,人们四处逃散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于和平安定的向往。接下来,诗人写到自己离开子孙后代,来到隐居的四明山,投入到修道之中。他穿着必须用神奇的仙草编织的衣服,与僧侣一起住在林中静修。秋风吹过山溪,他希望能与一位道友相会。之后,诗人描述了自己修炼道法的时光,虽然功德未完,但却认识到大道无法无界限,修炼是个无止境的过程。他与禅师相交甚好,常与药犬一起行走。石门上的红藓已经剥落,柘坞上的云中却生发出白白的云雾。诗人最后一句表达了无名即为名的思想,认识到物质名利并不是重要的,个人修行追求内心的修炼才是真正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结合自我心境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对于和平宁静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个人修行和追求内心塑造的重视。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自然景物的描绘,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诗中较多使用了具象化的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感受和心境,感受到他的忧思和修行的决心。诗的结尾表达了一种超越名利的思考,提醒人们在世间追求背后的真正意义。整体而言,这首诗充满了禅意,深邃而又富有哲理。
南浦维舟访,东堂抵榻眠。後期犹指日,轻别遂终天。墨妙今初贵,诗名久己传。清风如未坠,诸子更翩翩。
昔仰苏仙迹,今瞻弄玉身。岳灵朝捧剑,飙驭夜朝真。笙鹤声常近,烟霞到处新。原言承道荫,秘语慰斯民。
贺家湖东剡溪曲,白塔幽林声断续。雪中兴尽酒船空,境高地胜何由俗。谁结禅居在上方,山房屈曲随山麓。个中非动亦非静,自有白云檐下宿。
江上胥山古木阴,祠堂气象亦萧森。江云不散忧君色,山月犹明死国心。迁史简编今断缺,吴人牲酒日肥深。鄙怀异代悲忠烈,一拜威灵泪满襟。
佳人鲁山下,日弄清汉波。促弦调宝瑟,哀思感人多。咬哇秦缶击,冷落吨客歌。知音良不易,如此粲者何。
滞舟推若泥,逆水去如还。已历三辰次,才行十里间。千斯吾命薄,独尔破天悭。所赖圣贤事,其初不厌艰。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