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水萧萧多病身,强凭危槛送残春。
高城自有陵兼谷,流水那知越与秦。
岸下藤萝阴作怪,桥边蛟蜃夜欺人。
琵琶洲远江村阔,回首征途泪满巾。
罗隐,字昭谏,余杭人。本名横,十上不中第,遂更名,从事湖南淮润,无所合。久之,归投钱镠,累官钱塘令、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盐铁发运副使、着作佐郎,奏授司勋郎。朱全忠以谏议大夫召,不行。魏博罗绍威推为叔父,表荐给事中,年七十七卒。隐少聪敏,既不得志,其诗以风剌为主,有《歌诗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一卷。今编诗十一卷。 罗隐,字昭谏,余杭人。本名横,十上不中第,遂更名。从事湖南淮润,无所合,久之,归投钱镠,累官钱塘令、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盐铁发运副使、着作佐郎,奏授司勋郎。朱全忠以谏议大夫召,不行。魏博罗绍威推为叔父,表荐给事中,年七十七卒。隐少聪敏,既不得志,其诗以风剌为主,有歌诗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一卷。今编诗十一卷。 罗隐,字昭谏,余杭人。本名横,十上不中第,遂更名,从事湖南淮润,无所合,久之,归投钱镠,累官钱塘令、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盐铁发运副使、着作佐郎,奏授司勋郎,朱全忠以谏议大夫召,不行。魏博罗绍威推为叔父,表荐给事中,年七十七卒。隐少聪敏,既不得志,其诗以风剌为主,有歌诗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一卷,今编诗十一卷。 罗隐字昭谏,余杭人。后梁太祖开平三年卒,年七十七。补诗一首。
《干越亭》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诗。该诗描绘了作者在干越亭这个地方的景色和自己的感慨。
诗中描述了楚水(pinyin: chǔ shuǐ)的凄凉,作者自己身患重病,站在危险的栏杆前送行残春(pinyin: cán chūn)。高城拥有陵兼谷,流水不知道楚越两地战争。岸边的藤萝遮住了阳光,桥边的蛟蜃(pinyin: jiāo shèn)在夜晚欺骗人们。琵琶洲的江村在远处宽广,回首看征途上自己的泪水洗满了巾帕。
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楚水滔滔,哀鸿遥怨重病身,我倚在危栏上送别残春。高城中不止陵墓还有山谷,在此流动的水却不知道楚国和越国的战乱。
岸边的藤萝若扰人心,桥边的蛟蜃依旧在夜晚伪装。琵琶洲上的江村遥远而广袤,回头望征途上,我的泪水早已浸满了巾帕。
诗意:
《干越亭》以柔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罗隐对楚水和自身命运的感慨。楚水对应着诗人自己的病身,残春象征着有限的生命。诗人通过描绘高城、流水和自然景观的同时,也折射出自身的心境和对命运的担心和追思。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对逝去的时光的怀念。
赏析:
《干越亭》用简练而意味深长的词汇,描述了楚水的深邃和悲凉,同时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压抑和忧愁。高城和流水的描绘在对比中凸显了“高城自有陵兼谷,流水那知越与秦”这一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战争的思考和关切。诗中的藤萝和蛟蜃的形象描写,使得整首诗增添了一层神秘和幻化的意境。最后的“回首征途泪满巾”有着强烈的个人命运感,给人以深入心底的触动。
总体来说,《干越亭》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楚水的凄凉和诗人内心的忧伤。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叙述,表达了对流逝时光和命运的思考和吟咏。这首诗体现了唐代诗人的典型特色,即以自然景色表达情感,并借此反映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
旭日高槐啼欲断,午风深竹弄还长。莫言绝域如天外,犹有莺声似省廊。
急雨颠风花信早。枝枝叶叶春俱到。何待小桃方悟道。休迷倒。出门无限青青草。根不覆藏尘亦扫。见精明树唯心造。试借疑情看白皂。回头讨。灵云笑杀玄沙老。
飒沓睢阳涘,浮游汉水隈。钱飞出井见,鹤引入琴哀。李陵赋诗罢,王乔曳舄来。何当归太液,翱集动成雷。
侠客重恩光,骏马饰金装。瞥闻传羽檄,驰突救边荒。转战磨笄地,横行戴斗乡。将军占太白,小妇怨流黄。騕褭青丝骑,娉婷红粉妆。一春莺度曲,八月雁成行。谁堪坐秋思,罗袖拂空床。
小栏培土待重阳,雨洗金钱未肯忙。终藉九秋扶正色,谁能三嗅为清香。陶潜属意空诗好,胡广随缘却寿长。古昔风流无处问,碎花浮泛一尊黄。
苦恨红梅结子,生憎榆荚悠悠。解送十分春色,能添万斛新愁。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