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簪不可忘,来处隔炎荒。
截得半环月,磨成四寸霜。
晓辞梳齿腻,秋入发根凉。
好是纱巾下,纤纤锥出囊。
章孝标,桐庐人。登元和十四年进士第,除祕书省正字。太和中,试大理评事。诗一卷。 章孝标,桐庐人,登元和十四年进士第,除秘书省正字。太和中,试大理评事。诗一卷。
诗词:《答友人惠牙簪》
牙簪不可忘,来处隔炎荒。
截得半环月,磨成四寸霜。
晓辞梳齿腻,秋入发根凉。
好是纱巾下,纤纤锥出囊。
中文译文:
回答朋友寄来的牙簪
这根牙簪无法忘怀,是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
经过截取、磨削,就像一半的月亮,修整成四寸的冰霜。
早晨用来梳理头发,舒适凉爽,秋天渗透到发根,使人感到凉意。
最好的时候是藏在纱巾下,轻轻取出使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章孝标写给友人的回信,回答了友人送来牙簪的感谢之词。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将牙簪的来历与制作过程描绘出来,彰显了其珍贵和精良的工艺。牙簪作为一个日常的梳妆用品,但这首诗却赋予了它一种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首句“牙簪不可忘,来处隔炎荒。”表达了诗人对这根牙簪珍贵性的肯定,并暗示牙簪是从较为荒凉的地方而来,使得这个日常用品更加令人怀念。接下来的两句“截得半环月,磨成四寸霜。”以夸张的形象描述了牙簪的工艺精细,还有它的美感。诗的后半部分描写了牙簪的使用情景,早晨用来梳理头发,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同时,作者提到秋天,透过秋天的比喻,不仅强调了牙簪的凉爽感觉,还暗示了时光的流逝。最后两句“好是纱巾下,纤纤锥出囊。”则将牙簪的珍贵之处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赞美了牙簪的精致与品质,并以纱巾与囊袋的形象衬托了其独特之美。
整首诗简洁明快,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牙簪的赞美和喜爱之情。牙簪作为一个日常的物品,被写得如此具体而美丽,反映了唐代当时文人对工艺的重视和对日常物品的热爱。这首诗写尽了牙簪的精美和珍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感谢之情,并通过输送对日常物品的崇敬而有所启示。
巫山高高十二峰,君王魂梦已成空。上头多少闲云雨,尽在朝朝暮暮中。
公寻做作,认取乌兔。上下要冲和,更左右、交加龙虎。搬传大药,须是入红炉,成锻炼,变银霜,一朵金花聚。清香远远,透过昆仑去。袅袅上青霄,结雯光、辉辉堪睹。玉堂里面,参从大罗仙。自怡喜,得长春,正处逍遥路。
方其天下分南北,聘使何尝绝往还。偏霸尚存前典宪,小康犹带旧腥膻。洛阳雅望称崔浩,江表奇才服谢安。二百四年能并辔,谩将夷虏互为言。
乱山围古郡,市易带群蛮。庾岭春耕少,孤城夜漏闲。往时边有警,征马去无还。自顷方従化,年来亦款关。颇能贪汉布,但未脱金钚。何足争强弱,吾民尽玉颜。
海棠花半落。正蕙圃风生,兰亭香扑。青英螟池阁。任翻红飞絮,游丝穿幕。情怀易著。奈宿酲、情绪正恶。叹韶光渐改,年华荏苒,旧欢如昨。追念凭肩盟誓,枕臂私言,尽成离索。记得忘却。当时事,那时约。怕灯前月下,得见则个,厌厌只待觑著。问新来、为谁萦牵,又还瘦削。
呈外来香国,琼敷四出葩。娇姿不受暑,睡思却便茶。心里藏金粟,枝头簇紫芽。长安厌歌舞,还肯到侬家。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