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何森然,沈沈独曙前。
出墙同淅沥,开户满婵娟。
箨卷初呈粉,苔侵乱上钱。
疏中思水过,深处若山连。
叠夜常栖露,清朝乍有蝉。
砌阴迎缓策,檐翠对欹眠。
迸笋双分箭,繁梢一向偏。
月过惊散雪,风动极闻泉。
幽谷添诗谱,高人欲制篇。
萧萧意何恨,不独往湘川。
朱放,字长通,襄州人。隐于越之剡溪,嗣曹王臯镇江西,辟节度参谋。贞元初,召为拾遗,不就。诗一卷。
《竹》
青林何森然,
沈沈独曙前。
出墙同淅沥,
开户满婵娟。
箨卷初呈粉,
苔侵乱上钱。
疏中思水过,
深处若山连。
叠夜常栖露,
清朝乍有蝉。
砌阴迎缓策,
檐翠对欹眠。
迸笋双分箭,
繁梢一向偏。
月过惊散雪,
风动极闻泉。
幽谷添诗谱,
高人欲制篇。
萧萧意何恨,
不独往湘川。
中文译文:
青色的竹林是如此的浓密,
在黎明前的寂静中显得深沉。
从墙外传来悉悉索索的声音,
竹影倒映在窗户里,充满美丽的光辉。
新生的竹笋刚展开,呈现出粉嫩的颜色,
青苔爬上了凌乱的竹篱。
稀疏的竹林中思绪流淌着像水一样,
深处的竹林像连绵起伏的山脉。
夜晚经常有露水在竹叶上停歇,
清晨时分偶尔能听到蝉鸣。
阴暗的庭院迎接着缓慢的步履,
屋檐上的翠竹倾斜地依偎着。
新生的竹笋像双箭一样蹿出地面,
茂盛的枝叶向一侧倾斜。
月亮经过时惊起飞舞的雪花,
风吹动时传来泉水激荡的声音。
幽谷中增添了诗歌的谱曲,
高人渴望创作佳作。
萧萧的竹林意蕴着何种遗憾,
不仅仅是前往湘川的人能够理解。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片青色竹林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赞美和对诗歌创作的向往。
首先,诗中描绘了竹林的自然景观。竹林茂密青翠,给人以深沉的感觉,黎明前它们静静地等待着新的一天。诗人通过描写竹林外传来的声音和窗户里倒映的竹影,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
其次,诗人注意到了新生的竹笋和苔藓对竹篱的覆盖。竹笋初长成时呈现出粉嫩的颜色,而苔藓则爬满了凌乱的竹篱,增添了一种自然的纹理和生机。
诗中还表达了作者对竹林的思考。竹林中的竹子稀疏地分布,让人联想到流动的水,而深处的竹林则像连绵起伏的山脉,给人以壮丽的景象。这种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展示了诗人对竹子的深入感悟。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竹子与诗歌创作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向往和渴望。他描述了夜晚竹叶上常有露水停留的情景,以及清晨时可以听到蝉鸣的声音,这些都是启发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他希望在幽谷中,诗歌能够成为一种谱曲,高人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竹林的情感和遗憾。他用"萧萧"来形容竹林,传达了一种凄凉和寂寥的感觉。诗人认为竹林所蕴含的意义和他对诗歌的思考是无法被普通人所理解的,只有"高人"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内涵。最后一句"不独往湘川",暗示了诗人的遗憾,他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够被更多人所理解和赏识,而不仅仅局限在湘川地区。
这首诗通过对竹林景色的描写和对诗歌创作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艺术的追求。它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将竹子的形象和诗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带给读者一种静谧、深沉和思考的氛围。
江左一世称名公,首出刘惔与王-濛。自高直以天自况,何止数仞言高墉。虚声一传实何在,但知景附而风从。我朝诸公门户阔,普纳万象如虚空。群才俱入大鑪鞴,铸人端如金在鎔。又如东君一布令,白者自白红自红。岩岩千载玉局老,少年径以吾道东。首干乐全次六一,二公自是燕许宗
回望湓城远,西风吹荻花。暮潮江势阔,秋雨雁行斜。多醉浑无梦,频愁欲到家。渐惊云树转,数点是晨鸦。
衡岳早来雨,湘江增绿波。小舟浮似屋,香草结为蓑。水定见鱼影,夜清闻櫂歌。悠悠百年梦,醒少醉时多。
杜宇啼时花正开。惨惨风林叫竹鸡,冥冥山路晓光微。尽在疏枝冷蕊中。一枝清峭临荒岸。
前岁嘉兴火,僧居化劫灰。四方持钵去,千里渡江来。心向王城讲,缘从海客回。水天闻唳鹤,不复有尘埃。
阿母瑶池宴穆王,九天仙乐送琼浆。漫矜八骏行如电,归到人间国已亡。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