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人空望国,惊鸟不归林。
莫话弹冠事,谁知结袜心。
霜凋树吹断,土蚀剑痕深。
欲作怀沙赋,明时耻自沉。
何处吊灵均,江边一老人。
汉仪君已接,楚奏我空频。
直道其如命,平生不负神。
自伤庚子日,鵩鸟上承尘。
顾况,字逋翁,海盐人。肃宗至德进士,长于歌诗,性好诙谐。尝为韩滉节度判官,与柳浑、李泌善。浑辅政,以校书徴。泌为相,稍迁着作郎。悒悒不乐,求归,坐诗语调嚯,贬饶州司户参军。后隐茅山,以寿终。集二十卷,今编诗四卷。 顾况,字逋翁,海盐人。肃宗至德进士,长于歌诗,性好诙谐,尝为韩滉节度判官,与柳浑、李泌善。浑辅政,以校书徴,泌为相,稍迁着作郎。悒悒不乐,求归,坐诗语调嚯,贬饶州司户参军,后隐茅山,以寿终。集二十卷,今编诗四卷。
酬唐起居前后见寄二首
愁人空望国,惊鸟不归林。
莫话弹冠事,谁知结袜心。
霜凋树吹断,土蚀剑痕深。
欲作怀沙赋,明时耻自沉。
何处吊灵均,江边一老人。
汉仪君已接,楚奏我空频。
直道其如命,平生不负神。
自伤庚子日,鵩鸟上承尘。
中文译文:
回应唐代起居士前后的来信(两首)
忧愁的人空望国家,惊鸟不再归巢。
请勿提起垂冠之事,谁能明了内心结绪?
寒霜使树枯萎断裂,泥土蚀刻剑痕深。
欲写怀沙之赋文,当明时方能不自陷。
何处吊丧总均民,江边有一位老人。
汉仪君已被接去,楚国奏我的空泛频。
我直言不讳如命运,一生未辜负神灵。
自伤在庚子岁日,琵琶鸟上摄尘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写了诗人顾况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经历的感叹。诗人见证了国家的变故和虚荣,虽然外表看似昌盛,但内心深处充满了沉重的忧伤。他对国家的期望变得空洞,就像惊鸟飞过却不再归巢,内心的迷茫和困惑使他难以释怀。
其中的“弹冠事”和“结袜心”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所处位置的疑虑和压抑,同时也影射了朝廷官员捧宦途与权势而忽略了真正的责任和担当。
诗中的“树吹断”、“土蚀剑痕深”等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岁月的无情和时代的更迭,诗人意欲写一首怀古之赋,但又感到耻辱和困顿,因为眼前的明朝时代并没有令他满意。
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诗人与庚子年(指1890年)发生的一段悲伤情节。他在江边遇到了一个上年纪的人,两人共吊丧,而这位老人却表示他有幸得到了当权者的接见,而诗人自己的奏章却总是被置之脑后。诗人再次表达了他直言不讳的态度,但他却一直感到无奈,自身的追求和付出被忽略,他内心自伤,如同琵琶鸟承受着尘埃的沉重。
整首诗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失望,以及他对自己所处境遇的思考和深沉。诗人的直言不讳和追求真理的态度表明了他作为一名士人的坚持和责任感。诗意悲凉而深沉,通过形象的描写和意境的营造,将作者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日月异行,川岳异途。嗟嗟我人,胡能并居。衎衎夫子,奕世之儒。婴耽世华,而味道腴。伊余后生,固陋荒芜。学匪上达,质为下愚。既蒙不鄙,通家视余。朝趋函丈,夕陪座隅。话言谆谆,既沾且濡。其沾如何,如彼时雨。膏液渗漉,萌芽翘举。庶几有成,实坚实好。如何翩然,远迈于
新将给事换前衔,班被真除法从挽。道是紧头人不信,回看压得两绯衫。
怪见漫空万蝶狂,须臾色界眩昏黄。风姨知费几番信,天女才施半面妆。笔底诗徒和冰柱,酒边舞已失霓裳。梁园甚恨孤佳约,一笑吟梅且擅场。
铜梁翠气通青蛉,碧鸡啼落天上星。山都号风寡狐泣,杜鹃呜咽愁幽冥。
梦里槐安底处宫,梦回依旧向来空。竹阴可藉日已薄,柿叶堪书霜未红。酌酒谁知幽子独,纵谈那得两君同。诗拈信手初无味,閒迥西窗运秃翁。
生涯霜鬓里,旧宅阆溪旁。瑶草为谁绿,辟邪应自香。大车声槛褴,君子志阳阳。何日骑鱼去,携孙看海桑。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