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琴久不弄,玉匣细尘生。
丝脆弦将断,金徽色尚荣。
知音徒自惜,聋俗本相轻。
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
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少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常于太学赋诗,一坐嗟伏,与张九龄、王维为忘形交。维私邀入内署,适明皇至,浩然匿牀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诏浩然出,诵所为诗。至“不才明主弃”,帝曰:“卿不求仕,朕未[尝]常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採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与故人剧饮懽甚,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亦不悔也。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开元末,疽发背卒。浩然为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篇什既成,洗削凡近,超然独妙,虽气象清远,而采秀内映,藻思所不及。当明皇时,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杜为尤,介其间能不媿者,浩然也。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孟浩然,襄阳人。开元二十八年卒,年五十二。(复出一首)
赠道士参缭
蜀琴久不弄,玉匣细尘生。
丝脆弦将断,金徽色尚荣。
知音徒自惜,聋俗本相轻。
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
中文译文:
送给参缭道士
蜀地名琴已经很久不再被弹奏,玉匣慢慢地积尘。
弦太脆,将要断裂,琴上的金徽的颜色仍然鲜艳。
知音者只能自怜,不被世俗所重视。
无缘聆听钟期的音乐,谁能知道鸾凤般的声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孟浩然借用蜀地名琴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蜀琴指的是蜀地所产的名琴,孟浩然以此形象寓意自己的才情横溢却无人赏识。他用琴久不弄、玉匣生尘来描述琴的冷落。弦太脆将断、金徽色仍荣是指品质卓越的琴在长时间未弹奏后依然保持着优美的外观。
诗中的知音徒自惜、聋俗本相轻,表达了作者无奈于自己的才华被冷落,而身边的人却对琴声的美妙毫无感觉。最后两句“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希望有机会遇到有眼光欣赏他的人,称赞他像鸾凤一般美妙的才华。整首诗以琴为喻,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华被忽视的无奈和期望能有人欣赏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才情的自信和坚持。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