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名公子,风流粉署贤。
精神清比鉴,论议直如弦。
朝已期登俊,天胡不畀年。
永怀三友益,一恸寝门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宋中道都官挽辞二首》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描绘了一个儒雅的名士,他在官场中展现了自己的风采和才华。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第一首:
儒雅名公子,
风流粉署贤。
精神清比鉴,
论议直如弦。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风度翩翩的年轻公子,他文雅而有教养,在官场中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他的精神境界清澈透明,如同明镜一般纯净。他在辩论中直言不讳,毫不做作,就像弦上的音符一样直截了当。
第二首:
朝已期登俊,
天胡不畀年。
永怀三友益,
一恸寝门前。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思念之情。他曾希望在朝廷中有所斩获,但天意却不允许他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永远怀念与他心灵相通的三位朋友,他们的友谊给予了他巨大的帮助和启示。面对挫折和失败,他在寝门前悲痛哭泣,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失落。
这首诗词通过对名士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展示了作者的儒雅风采和清高的精神境界,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和对友谊的珍视。整首诗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一种普遍的人生感慨。
夜入楚家烟,烟中人未眠。望来淮岸尽,坐到酒楼前。灯影半临水,筝声多在船。乘流向东去,别此易经年。
侍饮终酺会,承恩续胜游。戴天惟庆幸,选地即殊尤。北向祗双阙,南临赏一丘。曲江新溜暖,上苑杂花稠。亹亹韶弦屡,戋戋贲帛周。醉归填畛陌,荣耀接轩裘。
强对东风酒一尊,留君无计黯消魂。绿波芳草汀边路,飞絮残阳柳外村。莺倦语时浑寂寞,客伤离处又黄昏。寒灯孤馆何曾寐,山雨潇潇独闭门。
十处投人九处违,家乡万里又空归。严霜昨夜侵人骨,谁念高堂未授衣。
道为贤侯讲泮宫,渊源程子及周翁。路开正脉同归极,川障狂澜浪驾空。珍重前廊浑气合,督提后进要心通。圣门相与从容入,矩步规行不用匆。
已向剡溪冲夜雪,要从东阁问官梅。气豪湖海宁辞醉,老怯风霜只自哀。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