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十月十八日闻雁》

一声空杳分千响,万里荒凉月正明。
共说江南旧来处,还思沙漠远行程。
如哀如怨知何事,相应相呼出有情。
惊起芦花不成梦,江城应是报严更。

作者介绍

舒岳祥(一二一九~一二九八),字舜侯,以旧字景薛行,宁海(今属浙江)人。因家居阆风里,学者称阆风先生。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摄知定海县,爲霅州掌书记,先后入金陵总饷陈蒙、沿海制置使鲍度幕。鲍罢,亦归乡不仕,教授田里,覃思着述。元世祖大德二年卒,年八十。有《荪墅稿》、《辟地稿》、《篆畦稿》等,诗文集总名爲《阆风集》,曾版行,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阆风集》十二卷,其中诗九卷。事见清光绪《宁海县志》卷二○门人刘庄孙《舒阆风先生行状》,本集卷首胡长孺、王应麟序。 舒岳祥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卷。

作品评述

《十月十八日闻雁》是宋代舒岳祥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声空杳分千响,
万里荒凉月正明。
共说江南旧来处,
还思沙漠远行程。
如哀如怨知何事,
相应相呼出有情。
惊起芦花不成梦,
江城应是报严更。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十月十八日听到雁声的情景。诗中表现了远离家乡的作者对江南故土和沙漠旅程的思念之情。雁声的回响和寂静的夜晚形成鲜明的对比,强调了孤寂和荒凉的感觉。作者的心灵与远方产生了共鸣,他感叹着远行的艰辛和无尽的思绪,同时也表达了对彼此间的感情和牵挂。

赏析:
这首诗以雁声为线索,通过对声音和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念。诗中的意象运用巧妙,通过描述雁声的空灵和回响,营造出一种寂静而荒凉的氛围。这种对比使诗的情感更加突出,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悲凉之情。

诗中的"江南旧来处"和"沙漠远行程"展示了作者对故乡和远方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旅途艰辛和对未来的期待。诗词中的"如哀如怨知何事"和"相应相呼出有情"表达了作者对雁声的共鸣和情感的回应,显示出他对自然界的敏感和对生命的感悟。

最后两句"惊起芦花不成梦,江城应是报严更",以意象的方式增强了整首诗的深度。诗人将芦花和江城作为背景,以芦花不成梦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惊醒和现实感。江城的报严更,则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归乡的渴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雁声和情感的描绘,以及对故土和远方的思念,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迷茫和对未来的期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和人生的感悟。

  • 《读书》

    读书四更灯欲尽,胸中太华蟠千仞。仰呼青天那得闻,穷到白头犹自信。策名委质本为国,岂但空取黄金印。故都即今不忍说,空宫夜夜飞秋磷。士初许身辈稷契,岁晚所立惭廉蔺,正看愤切诡成功,已复雍容托观衅。虽然知人要未易,讵可例轻天下士。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

  • 《总管刘观察相饯于高岩经句杨朝奉出所和诗即》

    花开为客向金城,待得无花羸马行。柳荫高岩开祖帐,月摇洛水话离情。将军精悍千山耸,宾客风流一笛横。更愧新昌孙子在,诗成白眼得清明。

  • 《题汪季路太丞魏野草堂图二首》

    奉常夫子半钱无,不问田园况室庐。间道买来新宅子,借看却是草堂图。

  • 《春日道中寄孟侍御》

    春来游子傍归路,时有白云遮独行。水流乱赴石潭响,花开不知山树名。谁家鱼网求鲜食,几处人烟事火耕。昨日已尝村酒熟,一杯思与孟嘉倾。

  • 《八月六日与僧如展、前松滋主簿韦戴同游碧涧寺…平声韵》

    空阔长江碍铁围,高低行树倚岩扉。穿廊玉涧喷红旭,踊塔金轮拆翠微。草引风轻驯虎睡,洞驱云入毒龙归。他生莫忘灵山别,满壁人名后会稀。

  • 《寄李商叟二首》

    筍茁桐敷又一时,想君日日有新诗。诗成寄我何其晚,要与羊何共和之。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