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归周莫不臣,首阳山下饿夫身。
清风万古何曾死,愧死当时食粟人。
舒岳祥(一二一九~一二九八),字舜侯,以旧字景薛行,宁海(今属浙江)人。因家居阆风里,学者称阆风先生。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摄知定海县,爲霅州掌书记,先后入金陵总饷陈蒙、沿海制置使鲍度幕。鲍罢,亦归乡不仕,教授田里,覃思着述。元世祖大德二年卒,年八十。有《荪墅稿》、《辟地稿》、《篆畦稿》等,诗文集总名爲《阆风集》,曾版行,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阆风集》十二卷,其中诗九卷。事见清光绪《宁海县志》卷二○门人刘庄孙《舒阆风先生行状》,本集卷首胡长孺、王应麟序。 舒岳祥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卷。
《伯夷》是宋代诗人舒岳祥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四海的众人都效法周朝归附于他,唯有我饿倒在首阳山下。清风千古未曾消失,我感到惭愧,当年嗟叹于食粟之人。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伯夷的悲苦遭遇和他对清廉高风的坚守。伯夷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奇人物,他与叔齐一同被封为夏朝的贵族,但他们因为拒绝食用殷商的美味而被放逐到首阳山下。诗词表达了伯夷的自责和不屈不挠的品质,他坚守自己的原则,宁愿忍受饥饿,也不愿背弃自己的信仰和道德准则。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伯夷的高尚品质和清廉风范。作者通过四句诗的叙述,将伯夷与众人的差异对比得鲜明明确。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有着崇高地位的朝代,四海的人们都归附于周朝,只有伯夷例外。他宁愿饿倒在首阳山下,也不愿屈从于权势和享乐。诗中的“清风万古何曾死”表达了伯夷高尚品格的永恒存在,它象征了伯夷对道义的坚守和对正直的追求。最后一句“愧死当时食粟人”表明伯夷对当时食粟的人感到惭愧,他通过与众不同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悔恨和无奈。
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伯夷高尚的品质和对道德的坚守。它呼应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崇尚廉洁和忠诚的价值观,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的腐败和人情冷漠进行了反思。这首诗词通过伯夷的形象,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坚守正义和道义,追求真理和高尚品德。
眼明双白鹭,身隐一黄牛。玉辔章台陌,可怜供百忧。
白羽青丝手自持,双鞬锦领步兵随。几番欲到伊吾北,笑杀曹儿行路迷。
鸣驺如电马如雷,知是婆娑醉尉回。常日锦囊犹有句,况从三十六峰来。
决胜无遗策,辞天便请缨。出身唯殉死,报国且能兵。受命麒麟殿,参谋骠骑营。短箫催别酒,斜日驻前旌。义勇千夫敌,风沙万里行。几年丹阙下,侯印锡书生。
江南雪里花如玉。风流越样新装束。恰恰缕金裳。浓熏百和香。分明篱菊艳。却作妆梅面。无处奈君何。一枝春更多。
折筍肥梅飣坐,涎蜗斗蚁上梁。雨工莫贾余勇,留乖稻花半黄。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