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香积厨法语》

咦,好辨心,以此三法为三昧,无量无边世不会。
我今修供佛众生,万圣千贤悉同共。
摩诃般若味真如,十波罗蜜同受用。
大家著力要精专,一粒微尘不许动。
为报龙天并八部,莫入厨中乾打閧,监斋使者在眼前,守护普庵无罅缝。
针劄不入起馨香,十八元来佛不共。

作者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作品评述

《香积厨法语》是宋代释印肃所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的“香积厨法语”意指烹饪中的净化与修行之法。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修行的理解和追求。

诗意:
诗人首先表达了自己对修行的热诚和决心。他将修行分为三个阶段,称之为“三法”,并将其视为一种心境的修行,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认为这种修行是无边无量的,世人无法理解和体会。

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修行的目的和动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修行来回报众生,与万圣千贤共同追求真理。他提到了“摩诃般若”和“十波罗蜜”,这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分别代表智慧和修行的境界。

诗人在诗中强调了修行的专注和精进。他比喻自己的专注力如同一粒微尘,不容动摇。他提醒人们不要在厨房中引起骚动,以免打扰到修行。他还提到了监斋使者在眼前,意味着修行需要时刻保持警觉和自律。

诗人最后提到了针劄和十八元,这是佛教中的法器和供养物品,表示修行者要保持清净和敬畏的心态,不与俗世混杂。他强调修行者与佛陀的共通之处,但又指出修行者的修行要高于一般众生。

赏析:
《香积厨法语》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修行的追求和理解。诗词中运用了佛教的修行理念和象征,融入了烹饪与修行的对应关系,使诗词富有独特的意境和哲理。

诗人通过抽象的表达方式,描述了修行的内在境界和修行者的心态。他提到的“三法”、“摩诃般若”和“十波罗蜜”等佛教概念,为诗词增添了深度和禅味。

诗人的表达方式简练而有力,通过对修行的描绘,引发读者对内心修行和生活中专注的思考。诗词中的形象描写和比喻手法生动而富有启发性,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其中的诗意。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其独特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展现了诗人对修行的追求和理念,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对于生活和修行的思考和启示。

  • 《偈颂七十二首》

    道个炉中无火时,一团冷焰正腾辉。深深拨出一星子,未免翻成节外枝。

  • 《再用韵寄丁知县三首》

    南楼酌酒未分襟,啅鹊啼乌亦好音。晴日倒红生笑颊,烟梧摇渌涨杯心。可堪岁月供行色,尽把江山博醉吟。不断芜湖留十日,焦峰浮玉恣幽寻。

  • 《赋得罗浮霜月怀郑二逸人》

    海国梅始白,飞霜动鸣钟。寒空一片月,挂在罗浮峰。夜色不映水,清光与之同。百里皆瑶华,千林闭幽风。萧条岩际叶,嘹唳云边鸿。远客起遥念,沧波思千重。梦回明镜没,寂历闻幽蛩。

  • 《十二月一日使风》

    中宵不得休,常州已鸡鸣。欲知五更寒,扫霜四闻声。出门风暴起,挂席遂前征。官河沟渎耳,汹汹若未平。想见太湖中,白浪山岳倾。纡直虽有殊,高枕幸不惊。舟师尚若悔,吾身未宜轻。既无性命忧,从使嫌怨并。

  • 《柳絮》

    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

  • 《次韵任元受除夕》

    九重无路扣天阍,万里何进返荜门。岁晚浓愁催白发,夜来只影落寒樽。谁令兴发水云国,独忆春归花柳村。知有笔端三昧力,试将些语为招魂。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