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颂古九十八首》

万里草不生,三昧号无诤。
梦游观玉境,毕竟是谁行。
在处曼曼地,只道无两般。
法门非出入,学者莫颟顸。

作者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作品评述

《颂古九十八首》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万里草不生,三昧号无诤。
在广袤的大地上,草木不生长,表示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更迭。三昧是佛教中修行者达到超凡境界的状态,而号无诤则表明在这个状态中没有争论和矛盾。这两句诗表达了时光的无情和修行者超越尘世纷争的境界。

梦游观玉境,毕竟是谁行。
梦游于玉境之中,究竟是谁在行走。这里的梦游可以理解为超越尘世的幻境,玉境象征纯净和美好的境界。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超越尘世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暗示了这个境界是多么神秘和难以企及。

在处曼曼地,只道无两般。
在某个地方,曼曼地存在,只觉得没有两个不同之处。这里的曼曼表示柔和、温柔的样子。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在某个境界中,一切都变得相似和平等,消除了世间的分别和差异。

法门非出入,学者莫颟顸。
法门不是通过出入而得到的,学者不应该迷失方向。这里的法门可以理解为真理、智慧和境界。诗人告诫学者们,真正的智慧和境界不能通过外在的追求和得失来获得,而是需要在内心中寻找和修行。

《颂古九十八首》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时光流转、超越尘世的境界和人类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越尘世的向往和对内心境界的探索。诗词中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和隐喻手法,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了佛教思想对于作者的影响,并传递了一种超越凡俗、追求内心境界的哲思。

  • 《题中团寺柱》

    向来不识中团寺,一自移家得屡过。纵使山僧真厌客,淡然相对有维摩。

  • 《龙丘途中》

    汉苑残花别,吴江盛夏来。惟看万树谷,不见一枝开。水色饶湘浦,滩声怯建溪。泪流回月上,可得更猿啼。

  • 《朝中措 綦君美东海名家,大父内翰海陵朝以》

    ,尝令湖城,晚得儿子古桂,因为赋此添盆瓣喜万家传。满意掷金钱。仙果休嗔生晚,灵椿最得春偏。隆颅犀角,丹砂一指,玉润松坚。看取翰林枝叶,却如东海当年。

  • 《风雨》

    风摇北斗柄欲折,雨溢天河浪正生。一盏昏灯北窗下,腐儒未辍读书声。

  • 《早梅》

    江南冬十二月,溪上梅三两花。载取小舟香影,月明自棹回家。

  • 《雪霁独登南楼》

    雪睛风劲晚来冰,楼上奇寒病骨惊。雀啄空檐银笋堕,鸦翻高树玉尘倾。青帘闪闪千家静,黄帽亭亭一水横。坐久天容却温丽,一弯新月对长庚。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