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薄福难调制,度日争名□觅利。
千万之中没一人,且道乘谁光出世。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诗词:《颂证道歌·证道歌》
朝代:宋代
作者:释印肃
中文译文:
众生薄福难调制,
度日争名□觅利。
千万之中没一人,
且道乘谁光出世。
诗意:
这首诗词以佛教的视角,表达出众生在追求名利和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往往难以获得真正的福报和内心的平衡。人们一天天地争夺名誉和追逐物质利益,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开悟超脱。诗人反问众生中有谁能够彻底超越尘世的束缚,达到真正的解脱。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现实世界中人们追逐名利的盲目与无奈。诗人把众生的福报形容为薄弱且难以调和,暗示着世俗欲望和功利心的困扰。在这个浮躁喧嚣的世界中,人们沉迷于追逐名誉和物质利益,却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精神层面的追求。
诗词的最后两句以反问的方式,呼应了前文的描述,强调了世间众生中真正能够超脱尘世的人是稀少而珍贵的。这种超脱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更是对内心的净化与升华。诗人通过反问的手法,进一步引发读者对于人生意义和追求的思考,唤起对于真正出世者的敬仰和渴望。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于世俗追逐和功利心的反思,呼唤人们超越物欲追求,追寻内心的宁静和超脱。它通过对众生境遇的描绘,唤起人们的共鸣,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草没孔明庐,尘流倚相书。家居四立壁,出驾独辕车。穷达本无择,死生良自如。镜湖三百里,处处侣禽鱼。
洪洞山前震鼙鼓,东家被杀西家虏。崔郎逃兵山更深,手引诸儿背驮母。须臾兵急行恐迟,月昏霜滑山险巇。大儿牵衣小儿哭,心在护母宁恋儿。仓皇弃儿巅岩里,永割慈情知必死。明朝邻里忽抱还,全家相看尽惊喜。我知此事由衷情,不有神护安能生。儿今拜父孙拜母,一家团栾居乐土。
寂寂柴门草色新,深深云树鸟啼春。夕阳西下东流急,不见沙头唤渡人。
秪个当时发一心,通天通地总渠临。芝兰玉树今争秀,岂但一枝生桂林。
醉伴腾腾白与刘,何朝何夕不同游。留连灯下明犹饮,断送尊前倒即休。催老莫嫌孙稚长,加年须喜鬓毛秋。教他伯道争存活,无子无孙亦白头。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