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相布施生天福,不用赞龟并买卜。
分毫不赠自家修,如影随形皆具足。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颂证道歌·证道歌》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住相布施生天福,
不用赞龟并买卜。
分毫不赠自家修,
如影随形皆具足。
诗意:
这首《颂证道歌·证道歌》表达了一种修行者的境界和心态。诗中提到了布施的功德、不依赖占卜和算命、不贪婪慷慨地修行、以及修行者精神的体现。
赏析:
首先,诗中提到了住相布施,表达了修行者慷慨布施的精神。布施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通过给予他人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来积累功德,进而追求福报和解脱。这里的“住相布施”可能指的是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慷慨布施的态度,不计较回报,以此来积累生天福报。
其次,诗中提到“不用赞龟并买卜”,表达了修行者超越迷信和依赖外在力量的心态。赞龟和买卜都是古代人们求取吉凶预测的方式,但诗中的修行者不依赖这些方法,表明他们相信个人的修行和内心的力量,超越了迷信与依赖。
接着,诗中提到“分毫不赠自家修”,强调修行者不为自己修行留下任何一点私心。修行的真正目的是超越自我,超越贪欲与私心,达到无我境界。修行者要舍弃个人私利,全心全意地修行,以此来实现内心的自由与解脱。
最后,诗中提到“如影随形皆具足”,形容修行者将修行的境界融入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和思维中。修行者不仅在禅定时刻表现出修行的境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贯彻修行的原则。修行者将修行的境界内化为自己的本性,无论是在行为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能体现修行者的境界和品质。
总的来说,这首《颂证道歌·证道歌》通过表达布施的精神、超越迷信与依赖、舍弃私心以及将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中,展现了一个修行者的境界和心态。它鼓励人们追求无私和超越自我的生活理念,体现了佛教思想中的修行价值观。
江左一世称名公,首出刘惔与王-濛。自高直以天自况,何止数仞言高墉。虚声一传实何在,但知景附而风从。我朝诸公门户阔,普纳万象如虚空。群才俱入大鑪鞴,铸人端如金在鎔。又如东君一布令,白者自白红自红。岩岩千载玉局老,少年径以吾道东。首干乐全次六一,二公自是燕许宗
回望湓城远,西风吹荻花。暮潮江势阔,秋雨雁行斜。多醉浑无梦,频愁欲到家。渐惊云树转,数点是晨鸦。
衡岳早来雨,湘江增绿波。小舟浮似屋,香草结为蓑。水定见鱼影,夜清闻櫂歌。悠悠百年梦,醒少醉时多。
杜宇啼时花正开。惨惨风林叫竹鸡,冥冥山路晓光微。尽在疏枝冷蕊中。一枝清峭临荒岸。
前岁嘉兴火,僧居化劫灰。四方持钵去,千里渡江来。心向王城讲,缘从海客回。水天闻唳鹤,不复有尘埃。
阿母瑶池宴穆王,九天仙乐送琼浆。漫矜八骏行如电,归到人间国已亡。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