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颂古四十四首》

洞山平地露尸骸,庵主将身一处埋。
狼藉髑髅相枕藉,悲风愁雾不胜怀。

作者介绍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鑑,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同年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巖瑞。后至钱塘,见松源岳于灵隠,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证修,又往西华秀峰依破庵先,往华藏依遯庵演。三年復还灵隠。时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巖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爲首座。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山广利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淳祐九年卒。爲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鑑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贊等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颂古四十四首》是宋代释师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洞山平地露尸骸,
庵主将身一处埋。
狼藉髑髅相枕藉,
悲风愁雾不胜怀。

中文译文:
在洞山平坦的地面上,暴露着许多尸骸,
庵主将自己的身体埋葬在一个地方。
残破的骷髅相互交错地堆放着,
悲伤的风声和忧愁的雾气无法抑制内心的怀念。

诗意和赏析:
《颂古四十四首》这首诗词以洞山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诗人通过描述洞山上露出的尸骸,表达了对过去英雄辈出的时代的怀念和对逝去英灵的敬仰之情。

首两句中的洞山平地露尸骸,庵主将身一处埋,展现了当时乱世的惨状,英勇的战士们在战斗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的尸骸裸露在洞山上。庵主将自己的身体埋葬在这片土地上,可见他对英雄们的崇敬之情以及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之心。

接下来的两句,狼藉髑髅相枕藉,悲风愁雾不胜怀,通过描绘骷髅相互交错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逝去英灵的哀悼之情。骷髅散乱堆放,呈现出一种凄凉的景象,悲伤的风声和忧愁的雾气则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沉痛和思绪的迷茫。

整首诗词以简练而凄美的语言描绘了战争带来的荒芜和人间百态。通过对于逝去英灵的追思和对战争的反思,诗人唤起读者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和平的珍视,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英雄的敬仰。

  • 《海棠溪》

    春教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总带花。人世不思灵卉异,竞将红缬染轻沙。

  • 《和石昌言学士官舍十题·病竹》

    水边移得已伤根,枝叶如枯生意少。主人不使荒秽侵,遂长琅玕胜凡草。

  • 《立春日》

    暖日傍帘晓,浓春开箧红。钗斜穿彩燕,罗薄剪春虫。巧著金刀力,寒侵玉指风。娉婷何处戴,山鬓绿成丛。

  • 《秋夜》

    一派银河似练横,浅深波浪浸天青。夜阑忽有风吹动,摇漾南箕北斗星。

  • 《天街晓望》

    长乐才闻一叩钟,百官初谒未央宫。金波穆穆沙堤月,玉树琤琤上苑风。香重椒兰横结雾,气寒龙虎远浮空。嗟余索米无人问,行避霜台御史骢。

  • 《欧阳使者监和州军》

    新剖牙璋出护军,使车归养指江濆。采衣楚国老莱子,白首长安万石君。虎眼波狂征棹忽,鲈鱼鱠美寿杯醺。东南极目无氛祲,不假横戈看阵云。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