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咏史上·晁错》

谁人能夺伯氏邑,何德敢隳三子都。
内史自侵汉家庙,未须削楚更衰吴。

作者介绍

陈普(一二四四~一三一五),字尚德,号惧斋,福州宁德(今属福建)人。从会稽韩翼甫。宋亡,元三次辟爲本省教授,不起。隠居授徒,四方及门者岁数百人,学者称石堂先生。元成宗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应刘纯父聘,主云庄书院,熊禾留讲鳌峰。延祐二年卒,年七十二。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石堂先生传》。 陈普诗,以明嘉靖十六年宁德知县程世鹏刻《石堂先生遗集》爲底本,酌校《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五五《石堂集》(简称四库本)。底本明显错字,径改。

作品评述

诗词:《咏史上·晁错》

晁错,陈普所作,宋代诗人。这首诗探讨了晁错的历史故事。在诗中,陈普表达了对晁错的敬佩和对其壮举的赞颂。

译文:
谁能夺取伯氏之邑,
有何胆量毁坏三子之都。
内史纵容侵占汉家庙宇,
无需再加削弱楚国而使吴国衰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晁错的赞美,展示了作者对晁错的敬佩之情。晁错是中国古代政治家,他在汉朝时期出任内史,积极推进改革,努力治理国家,推动社会进步。然而,晁错的改革举措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诗中的第一句提到了伯氏之邑,指的是晁错所提出的削藩政策,试图夺取诸侯国的土地和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第二句则表达了晁错所受到的阻碍和反对,他的改革举措被视为对三子(指吴楚两国)的侵害。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晁错作为内史对汉家庙宇的侵占。这反映了晁错在推行改革时采取的措施,包括没收官僚地主的财产和土地,以支持国家财政和推动改革。然而,这些行动引起了强烈的反对和不满。

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晁错的同情和对楚国和吴国的忧虑。作者认为,削弱楚国并不会使吴国变得更强大,相反,这样的行动只会导致两国的衰败。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晁错的讴歌,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和对他所承受的艰难处境的同情。它也提醒人们,改革和推动进步往往需要面对巨大的阻力,有时甚至会导致不幸的结果。

  • 《冀馆春夕见月》

    甚宠无如使北行,曾同万里听边声。黄金台下嘶宛马,木叶山前度汉旌。缠到关南逢雁尽,重来海上见波平。故人临月应相望,一夕寒光特为明。

  • 《游清老别业》

    别业青山郭,人烟远更微。湿花随水泛,长瀑倚空飞。开箧收诗卷,凭轩对竹扉。淹留更一醉,应在醉中归。

  • 《李深道得苏养直所写深字韵诗》

    表出尘埃外,浓董兰蕙香。风流晋人物,高古汉文章。老眼不多见,前程岂易量。三杯话胸臆,一笑对云骧。

  • 《答云甫程文》

    风将杨柳绿铺地,月画蒲萄架在池。却扇清风嫩凉夜,携筇明月共归时。

  • 《和纯甫红叶》

    秋园无艳色,特地起西风。间向烟林翠,时呈霜片红。霞光青汉襯,灯炬碧纱笼。不解随松柏,染裁烦化工。

  • 《答州民》

    宦情斗擞随尘去,乡思销磨逐日无。唯拟腾腾作闲事,遮渠不道使君愚。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