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

汉苑花何处,唐陵柏已空。
相逢大堤柳,令我忆苏公。

作品评述

《苏堤》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宋无。该诗以苏堤为题材,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回忆苏公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绪。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汉苑花何处,
唐陵柏已空。
相逢大堤柳,
令我忆苏公。

《苏堤》的诗意主要围绕着两个主题展开,即自然景观和对苏公的回忆。

首先,诗中提到了汉苑的花和唐陵的柏树。这些景物的描述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叹。汉苑的花开在何处?唐陵的柏树是否已经凋零?这些问题暗示了光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以及自然界的无常。通过描绘这些景物,作者展示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并反映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的特点。

其次,诗中出现了大堤柳和苏公的回忆。大堤柳的形象象征着自然的生机和活力,也引发了作者对苏公的思念。苏公可能是一位令作者敬重和怀念的人物,他的名字也可能与苏堤的名称相呼应。通过与大堤柳的相逢,作者联想到了苏公,唤起了对他的回忆和思念之情。这种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过去人事的眷恋和对时光的感慨,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对友情、师德和传统文化的敬仰。

总的来说,诗词《苏堤》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回忆苏公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对过去人事的思念。它通过简洁而意味深长的语言,展示了作者的感情和思绪,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的变幻和人情世故的思考。这首诗词以其朴素的表达和深邃的内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推荐

介然谁主复谁宾,风月婆娑却自亲。留得清名传野史,未妨白眼向时人。

春半年已除,其余强为有。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

省话何须吞炭瘖,安贫便是直钩心。看来世事真飘瓦,笑杀时流重注金。

骨寒气羸,顶雪颔丝。牛首之懒,虎头之痴。兀兀逃禅处,空空选佛时。九万鹏风扶羊角,千年兔月卧蛾眉。门门幻起,尘尘智随。蝴蝶梦游兮庄生齐物,桃华眼冷兮灵云不疑。初无棱缝,浑莫鍼锥。巴陵曾对吹毛剑,珊瑚撑月夜枝枝。

吾庐在南溪,溪北北山半。山空谁肯邻,影静鹤为伴。万松当篱落,千岩上几案。花草岂厌多,不多亦堪翫。一丘万事足,半点无外羡。如何濯双缨,独欠泉一眼。晚晴漫野步,偶到溪侧畔。颇怪清浅流,雪後劣如线。相将二三子,一笑出奇观。琼砂杂瑶砾,掇拾作微堰。锵然便淙琤,清若

宰公心印佛慈,吉兆前知抱送期。喜溢亲闱占鸑鷟,来从帝所下骑麒。芝兰庭户芽初茁,荼堇原田味变饴。加我数年渠稍长,要看丱角出吟诗。

暮景萧萧雨霁。云淡天高风细。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滟无际。冷浸书帷梦断,却披衣重起。临轩砌。素光遥指。因念翠蛾,杳隔音尘何处,相望同千里。侭凝睇。厌厌无寐。渐晓雕阑独倚。

节物常流转,人情作异同。颇期千载后,宁忍一朝穷。隔叶饶晴哢,游丝罥堕红。老春何足恨,结习本来空。

老年才到病还催,老病成丛拨不开。腹冷有时如咽雪,耳虚终日独闻雷。半生辛苦归三径,万恨销磨向一桮。赖得竹窗无事处,清风频共故人来。

谨勿悲生女,均之有至情。萦能赎父罪,兰亦替爷征。

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江上秋风无限浪,枕中春梦不多时。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蒋诗记及第时琼林宴坐中所言,且约同卜居阳羡。)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诸老萧萧似卷尘,不堪再见素旌新。白头县尉笭箵浦,夜雨寒窗是旧人。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水月池头屋,曾同听雨来。故缘经岁别,又过几花开。且尔酬诗债,深惭乏茗杯。明朝出西郭,离思不堪裁。

齿履登临乏款延,薰风报谒郁蓝天。拂尘未下云檐榻,采宝新归海国船。乘兴□□迷柳下,搜吟□梦到梅边。何时握手东林社,重结三生未尽缘。

莲花峰下张超谷,此老何曾有死生。闻道风清明月夜,至今鼻息乱松声。

危亭俯凉囿,落叶日夜深。佳菊独何为,开花得我心。韵孤自无伴,香净暗满襟。根器受正色,非缘学黄金。独违春光早,而俟秋寒侵。岂不爱周年,坐令淹寸阴。柰此清苦操,媿入妍华林。向来朱碧丛,亦复悴斯今。清霜惨万象,幽芳耿森森。持以寿君子,聊尔慰孤斟。

咄这丑形骸。臭秽蛆虫塞满怀。地水火风虚积聚,沉埋。类我平生惹祸灾。欲免死生催。莫执凡躯作圣胎。保炼琅膏凝结处,成胚。沐浴婴儿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姑姑修炼,听予重告。先要断除烦恼。擒捉心猿意马,休使返倒。如同男儿决裂,莫踌躇、更休草草。速下手,仗十分苦志,免参阎老。万种尘缘一削,得真欢真乐,渐通玄奥。密护无为清静,自然之道。应物真常幽*,气神相结成丹宝,功行满,跨祥云,归去三岛。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